摘 要: 新課程改革的一系列要求為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也為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指明了方向。將新課改的精神實質進行貫徹和落實,提出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策略和建議,其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以此為線索,論述了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變革,提出了教學方法變革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 小學語文;新課改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需要充滿生命活力,需要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堂引導者——老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把課堂打造成一個充滿學習激情的天堂,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堅持為學生創造健康的學習環境
快樂與成功的先決條件是:要身心健康、生活中的大部分領域里心理健康的作用遠遠大于身體健康,世事變化無常,心情變化隨世事變化而陰晴圓缺。漫漫人生路,荊棘總與快樂相伴,陽光總在風雨后。生活就是一只紙老虎,打敗弱者,成就強者。機會往往留給生活的強者,弱者只能回憶蹉跎歲月。
1、教師要注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注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這個年齡階段,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很是迅速,從對世界的懵懂認識,開始熟悉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他們學習的語文學科又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通過學習文字,對自己開始有一個全新的了解,自我意識和思考能力逐步成熟。學生敏感地感知社會,情緒和情感易受社會的影響。
在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毅力和約束力逐漸養成,思考能力明顯提高,但是由于心智還未真正成熟,所以情緒和情感如海浪般波瀾不驚。教師在這個階段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能夠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2、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盡管教師也很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學習,但由于受教學活動計劃性和預設性的影響,學生的思維與活動總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縛中。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全新的視窗,提倡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生成的教學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走,而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隨時調整教學過程,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尊重學生的體驗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學生在閱讀中的“與眾不同”的看法看成是“獨特體驗”,對照閱讀教學中的價值取向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后的自我認識,但不是離題的臆想;二是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參與閱讀的結果,它不是單純的“獨出心裁”。
二、新課改下,質疑讓課堂更生態
質疑是小學生們學習積極性得以發揮,學習興趣得以提高的動力。培養有質疑能力的學生是新課改的改革理念。質疑會讓課堂更加生態,那么如何讓學生產生質疑,培養他們的質疑、敢疑、善疑、樂疑呢?要從以下幾點來實施。
1、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同學們敢于質疑。同學們只有在寬松愉悅的教學氣氛中,才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增強自信心和勇氣,大膽地提出問題,產生質疑,教師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無論膚淺或錯誤與否,都要保持一種洗耳恭聽的態度,不恥笑學生不厭棄學生,做到與學生平等民主地討論和探討問題,這樣學生才會勇于質疑。
2、培養深刻靈活獨創系統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善于質疑。首先,教師課前布置好預案,讓同學們從課文各方面質疑,養成習慣。其次,要求同學們讀課文時養成四問的習慣。最后,要求同學們從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或段處質疑。
3、課上精心組織同學們討論整合的疑問,讓同學們具備質疑、釋疑的能力課上教師要舍得留給同學們思考的時間,引導他們把留存的問題進行整合并把質疑落到實處并一一解決質疑。
三、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掌握科學的探究學法
小學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啟發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要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首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伙伴,其次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在閱讀完課文后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學生說:“魯迅為什么是偉大的?”,至此,教師要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但是,還要制造出懸念:“作者懷念伯父的什么?請大家仔細熟讀課文,看誰最先找到答案。”由此一來,學生立即對閱讀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好奇心的趨勢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投入課文當中。
四、加強教學反省
反省可以進步,堅持反省可以更上一層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家陶行知認為“人有兩個寶,雙手與人腦。有動手的嘗試,才有真知的收獲;有動手的實踐,才有創造的發明”。小學語文教師參加科研,可以更進一步認識小學語文教學規律,從而更好地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小學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可以在“做中學”。例如,可以用手勢語教漢語拼音,及一些具有直觀形象的事物,如《鵝》;如《回聲》中“回聲”原理的解釋和《詹天佑》一文中的人字形路線。通過科研,可以校正自己頭腦中的一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可以形成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自覺意識,逐步養成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反省,而教學反省是教師自身成長的必經途徑。
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轉變,探索和追求新的教學方法,激發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能力。還要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不斷研究,探尋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的問題,使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得到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萊莉:語文課改實踐中的偏誤[J].語文教學通訊,2004(26)
[2] 陳晶: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0(15)
[3] 胡華杰:奏響有效教學的旋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