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必經途徑之一,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科學知識、經歷科學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一、高質量備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物理以往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備課流于形式,主要是應付領導的檢查,從而在課堂上教學層次不清,缺乏明確的主題,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不能有效地引導和控制,教學不能收到良好效果。所以,要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認真備課是關鍵。備好一堂課首先必須吃透課程標準、熟讀教材、充分了解學生。其次要考慮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得,既要備教法,又要備學法,教法必須服務于學法,學法指導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在實施實效性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使學生以極佳的心理狀態參與教學活動。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精神飽滿,感情充沛,采用親切的教態、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情、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誘導參與、催促思維。特別對有獨特見解的學生給予鼓勵,就是差生提出很“傻”的問題時,也不要譏諷,而應從神態、語言、動作上表露出對他們的支持,并誠懇地引導他們找出錯誤所在。特別是怎樣對待課堂的違紀現象,這是一項藝術,它關系到教師對課堂的調控,關系到師生間的和諧關系。一句看似簡單的訓斥損傷的是學生的自尊,影響的是課堂氛圍,更重要的是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受到影響。因此,在對待違紀學生時切忌簡單粗暴。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樣對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
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培養學生的挑戰精神
質疑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創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沒有對知識的質疑,就沒有對知識的進一步探索和追根究底的發展。在日常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疑問,敢于質疑,鼓勵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束縛,積極地培養學生勇于創造挑戰、迎接創造挑戰的心里準備和心里素質。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陷入思維定勢的困擾之中,思維定勢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創新教育的有效貫徹和實施,為此,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一起互助學習、互相提出質疑、共同商量和討論、共同提高和進步,這些教學活動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要能夠有效地指引學生進行創新。
很多學生在學習上容易固步自封、自我滿足,這些都不利于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當前的初中生,他們本身的思維比較活躍,求知欲和好奇心都非常的強烈,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挑戰傳統的理論知識,敢于提出質疑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只有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后,才會積極地去探尋答案,才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會使創新教育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有效的貫徹和實施。
三、重視物理概念、公式、原理、規律的獲得與應用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等的教學設計時,能夠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往往會忽略或弱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應重視物理概念、規律的建立過程及學習過程,在過程中不僅學到物理知識,同時也學到科學方法,提升探究能力,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授課教師在《阿基米德原理》教學時,對原理的得出是通過上述探究實驗過程得出,進一步對F浮=G排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從G排著手要求學生去思考、討論,得出G排=P液gV排,替換得出:F浮=P液gV排,這便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與上節探究的浮力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相吻合。
授課教師在進行原理的應用教學時,對教材中的例題采用的方法是:學生不看已解過程,先自閱題目試著運用已學知識去解決,然后再與教材解決過程進行核對,對存在的差異,小組成員間交流討論找出問題所在。再在原題的基礎上變換條件或問題并解決。增強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意識,讓物理走向社會,素材盡量取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實踐聯系理論的意識。當然,在設計學生習題時,應注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去探究知識,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教師本來是一心為學生著想的,只擔心漏講知識或少講而學生不會。教師講得很辛苦,但學生處在被動聽課狀態,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太小,很難獲取較大的學習效益。要實現主體教育思想就必須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通過學生的有效參與,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具體操作等都應盡量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絕不可以越俎代庖。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教學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在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把備課要點放在挖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切入點上。切入點的選擇是靈活的,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要放得開。
教學中只要我們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適時、適地、適人地創設多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潛移默化地把它運用到每一堂課,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沉浸在濃濃的興趣之中,就想學物理、愛學物理,覺得學習物理是一種享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水平,為培養優秀的物理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梁旭.中學物理教學藝術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 李丹.物理學習興趣培養探究[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
[3] 周澤雀.淺談初中物理新課程下新課堂的構建[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