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感是一種主體對言語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了良好的語感能使人感受言語之精妙,洞見言語之精髓,把握言語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豐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諸如文化、審美的熏陶。然而很長時期以來,人們并沒有找到一條有效的語感培養途徑,或是夸大了語感分析,忽略了言語實踐;或是一味地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究而淡忘了對語言本身的品味。筆者認為要使學生的語感由最初的低層次感性直覺向著全面、深刻、豐富而又靈敏的深層次理性直覺邁進,應從范讀中傳語感、朗讀中悟語感、閱讀中領語感、想象中升語感、生活中踐語感五個方面進行突破。
關鍵詞: 語感;語感的心理機制;范讀中傳語感; 朗讀中悟語感;閱讀中領語感;想象中升語感;生活中踐語感
隨著突出“人文性”為語文課程基本特征的語文教改浪潮的掀起,我國語文教育家日益熟悉到了語文的人文價值并對此作了不少探究與研究,隨之“語感中心說”也就逐漸替代“知識中心說”而成為二十一世紀語文教育的主導思想。“知識中心說”認為學生語文能力是由語文知識轉化而來,因而語文教學必須致力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并通過練習促成能力的轉化。而語感中心說則認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語文能力,語感是這些能力的有機結合和升華,,所以語文的核心是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也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在總體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練習最要緊的是練習語感;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王尚文先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語感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語感素質。培養語感,是語文訓練的最重要的目標,它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不舉則目也難張。那么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語感之前,必須先弄清語感為何物?其產生的心理機制又是什么?
一、語感的定義
語感是人把握言語的主要方式,是個體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系,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簡稱之為“半意識的言語能力”。由于語文是一種社會現象,語感必然是社會的人對其有熟悉、情感內容的言語全方面的直覺感受與判定,因而決不只是一種語言知識,而是和人的觀念、人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的,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深刻而豐富的感覺。它的性質即為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個人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繼續性與創造性的統一。而語感的培養是學生作為言語主體自覺積極地參與言語實踐的過程,在語感外化與內化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
二、語感產生的心理機制
而關于語感產生的心理機制,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語言的熟悉是一個同化與順應的過程。所謂同化:即將對象納入到固有心理圖式,所謂順應:指主體心理圖式的改變以順從對象。語言的感知歸根結底是人的認知結構對言語的同化與順應,認知結構是一個巨大的語義場,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總是以表象和詞的形式保存著,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統的概念--語詞系統,兩個系統相互制約滲透配合最終構成網絡狀認知結構,在系統里,抽象思維則以表象材料進行想象,語言符號進入主體的認知結構經過同化,順應過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審美觀照,概念性的語詞被激活、喚醒。這樣要重復實踐多次,然后達到自動化。即不必進行理智思考和邏輯判定,在讀——聽之間就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形象、情味以及具體運用中的細微差別等,在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悟性”“審美”即語感。而這其中的重復實踐自動化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范讀、朗讀、閱讀、想象等學習策略。
三、學生語感的培養
1、從范讀中傳語感。凡是美感強烈的文章,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濃郁的情感。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淺,往往對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無法領會這些情感。此時,教師的范讀可以起到傳染語感的作用。教師范讀時,首先要入情,將自己融入到文章的情感里,隨著作者的情感而變化。通過眼神、表情、姿勢等肢體語言和輕重、緩急、停頓、語調等朗讀技巧,把作者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傳遞給學生,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達到傳遞語感的目的。如范讀《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以真摯、深沉、壓抑的基調,以低沉而緩慢的語氣將學生帶入對周總理那無限哀思的情景中。如靈車的裝飾,朗讀語調應深沉,表情悲痛,給人以莊嚴肅穆感,讓學生感到此時沉痛籠罩著人們的心靈,悲傷籠罩著全中國。當范讀人們向靈車致敬、默哀的情景時,可抓住關鍵詞:“隨著指揮”、“顧不得擦”、“眼睜睜”,用莊重、悲傷而又無奈的語氣朗讀,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使學生在朗讀語氣的感染下沉浸在對周總理的敬仰、哀傷之中。教師的范讀將學生的思緒和情感帶入了一九七六年那個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場景,在學生的心靈和作者悲痛的心情之間建起共鳴的橋梁。
2、從朗讀中悟語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此外,從語言學習的規律看:小學語文教學應以積累性閱讀為主,學生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學語言。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模擬,更高的層次便是創造。沒有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由于小學生的詞匯比較貧乏,把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的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應該盡量讓小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和領會。文章中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的體現出來。文章讀得越好,越能說明學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過朗讀,還可以使朗讀了解詞句的各種結構,把握詞句的節奏。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練習方式。它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練習項目。朗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意的活動。其表現形式為用響亮、清楚的用聲語言來轉換書面的文字語言,它是語言教學中最常見的練習形式。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容可通過朗讀去獲得感知,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把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蘊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課文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墩銳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了語感。中國古代文人非常重視吟誦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爾”清代作家姚鼐說“大抵文字須熟練乃妙,熟則利病自明”由此可見,朗讀不僅能規范學生的口語,更有利于學生增強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即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朗讀教學的要求。在新大綱中,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重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在具體教學中,普通話正確即要求讀音正確,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添字,不重復字句,停頓適當。朗讀要做到正確,首先要強調“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重力,防止有口無心,同時教師要做好正音工作,將輕易發生錯誤的字詞預先提出,引起學生的注重,防止錯誤,要做到流利的讀,要求朗讀中不斷讀,不讀破句,連貫的讀,其中關鍵在于擴大視讀廣度。視讀廣度愈大則知覺單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斷讀或讀破句的情況就愈少。不僅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而且能夠在讀這個詞的時候就看到下一個詞,迅速的把幾個詞聯系起來,按意群停頓,視覺廣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讀實踐中實現。另外,有感情的朗讀要求我們能正確處理重音、停頓,把握好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控制好速度和節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這是朗讀的較高要求。
3、練習朗讀的方法主要有: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聽教師的范讀和放錄音帶。組織學生聽規范的朗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可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愛好,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模擬提高學生朗讀的能力;可組織學生進行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多種朗讀方法;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多看一些少兒節目,多聽一些少兒內容的廣播,放錄音聽故事,讓學生體會語言藝術的韻律美、節奏美,用濃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們,引起其感情共鳴,從而激發強烈的朗讀欲望。
4、在朗讀練習中,教師即要嚴格要求,又要以從這幾方面進行指導:首先要選好朗讀材料,入選到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適合朗讀,都值得誦讀的。加之小學生還要學習其他科學的知識,不可能把每一篇課文都熟讀。因此,必須選好朗讀材料,教師要根據課文的性質和特點為學生挑選適宜朗讀和背誦的作品,如選擇那些在篇章結構和譴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范的課文。有些文章也不是每一段都適宜背誦,要挑選那些重要的段落、出色的片段、警策的語句。好的文章讀起來瑯瑯上口,越讀越有滋味,多朗讀和背誦這樣的文章,將會使學生選擇終身受益。假如一個星期能為學生選擇一至兩篇朗讀材料,要求學生熟讀背誦,一個學期積累下來就是幾十篇課文,五至六年下來就是幾百篇范文的積累。對于學生來說,這將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對提高閱讀和作文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在朗讀技巧上,教師應做到:①正確示范:小學生善于模擬,范讀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教師自己要經常練習朗讀,力求語音準確、富有感情。范讀可以是全文,也可以結合課文講讀,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②體會感情:準確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朗讀好課文的基礎,要啟發學生想象、聯想、重視和重建表象,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提示難點:輕易讀錯的字,事先正音,輕易讀破句的地方,先幫助學生把握意圖理解清楚長句子,講清如何斷句等。④讀后評議。朗讀指導要讀前有明確,具體的要求,讀后有評議。評議可教師評也可引導學生自評或互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注重力和提高朗讀水平,評議即要充分肯定優點,也要指出不足,還應提示改進的方法,實現更有意識的練好朗讀,培養語感。
5、從閱讀中領語感。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課文中的有些詞句雖然并不深奧,表面意思也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于這樣的詞句,教師應該牢牢抓住并作為語感的培養點,在語言文字訓練上下足功夫。不但要把語言的品析與情感體味聯系起來,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隱藏的含義、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而且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味、挖掘,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如教學《景陽岡》“大蟲背后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一句時,把句中的“閃”與“躲”做比較,使學生體會到,一個“閃”字,準確刻畫了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襲擊下的動作,體現了武松的機警敏捷。通過對“閃”字的挖掘,使學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貼切的詞語來準確地表情達意。而這種體會過程就是對學生語感訓練的過程。再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中一句:“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單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出感情色彩呢?可組織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思考:“雪”和“炭”在文中分別指什么?表達什么感情?雪”指的是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炭”指的是朝鮮人民的關心和幫助。一個“雪”,一個“炭”,不正表達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誼嗎?通過琢磨,學生從“雪中送炭”這個詞語,不但品味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而且體會到了作者一字一語的準確與奧妙。在閱讀中培養語感,應注意讓學生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體驗語言內涵跟具體事物的深刻聯系。教師應抓住教材中表現中心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重點詞(即語感培養點)來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6、從想象中升語感。語言文字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以聯想為中介,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及彼,通過聯想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還原成鮮活的景物、豐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從而準確、全面地感悟作者所表達的復雜的情感信息。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想。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分別描寫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別志愿軍戰士的動人場面。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神態、動作等詞句描寫,啟發學生想象熬紅的雙眼,小金花掛在腮邊晶瑩的淚花,大嫂拄著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課文描寫的意境。這樣,學生在展開豐富聯想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語感。再如:《觀潮》一課“潮來之時” 一段,可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潮水奔騰、沖擊的錄音,想象潮來時的景象。然后,讓學生讀課文中的描寫,體會潮來時的壯觀,讀出潮水的氣勢。這樣,就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聯想參與感知活動,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轉為積極地營造情景,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語感訓練。
7、從生活中踐語感。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語文學習、語感的培養是很有效的,比如《桂花雨》一課中,作者談到了“桂花雨紛紛落下來,弄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對于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家中種桂花樹,搖過桂花樹的同學不少,此時再讓孩子結合文章,回憶自己當時搖桂花樹的感受,其他沒有搖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這樣,學生從生活到文本,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樂趣,自己也能感同身受。
總之,語感的培養不是短時間能見效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指導學生在文字中領悟內涵,并恰當運用語文資源,使語感的培養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葉圣陶論創作-寫作漫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2] 《學習語法與培養語感—訪呂叔湘先生》,《語文學習》1985年,第一期
[3] 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