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致使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較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背離了有效教學的價值旨歸,導致教學的低效甚至負效。因此,理性地審視和反思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極大地關注: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做了許多積極嘗試與探索,課堂教學實踐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理論研究成果也呈現空前繁茂之勢。然而,探討有效地數學教學依然顯得非常必要而迫切:絕大多數教師對新課程基本理念內涵的解讀、對數學內容本質的理解、對教學評價標準的把握、對真實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依然感到困惑、茫然、盲目、盲從,致使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較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背離了有效教學的價值旨歸,導致教學的低效甚至負效。因此,理性地審視和反思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形成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內在關鍵因素,學習發生的深層次來源是主體的認知需要,這種需要的激發有賴于外部的刺激。小學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較差,其學習動機需要教師激發和調動。教師要精心創設一定的數學教學情境,利用誘因使學生潛在的、無意識的學習需要上升為外顯的、有意識的學習需要。例如,夏靈瓊老師執教的《秒的認識》,通過回顧“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倒計時擊缶的畫面引出“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直觀認識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建立秒的具體概念。例如,在設計中感受1秒,接著感受5秒,最后再感受1分鐘。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倡導多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需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如何實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這一問題上提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認識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要以發展的心態主動更新對學生認知的固有模式,積極建構起對學生的科學認知,做到全面關心呵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理解寬容學生,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課堂成為每一個學生放飛希望、自由、理想的舞臺。
三、創設問題情境——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
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質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創設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情境,不僅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增強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打開思維的閘門。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先出示一組數:“8,80,800”。教師問:“誰能用‘=’把這三個數連起來?”問題一出來,學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連起來呢?學生急于想找到答案,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誘發了強烈的學習興趣。這時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說:“分別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說:“分別加上元、角、分”等等。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誰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呢?”學生一聽思維更加活躍,爭先恐后地說:“8米=8.0米=8.00米……”教師接著說:“像8,8.0,8.00這樣的數大小是否相等呢?為什么?”從而很自然地引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小數的性質。創設這樣的情境,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由無意到有意,他們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在活動中萌發創新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四、留出空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樂意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往往被過于嚴肅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話所壓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留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間,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疑難的質問乃至知識結構的建構的過程。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動中,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才能獲得充分的釋放。
只有充分相信學生的內在潛力,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寬松的空間,讓他們去自行探究,才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潛力。
五、懂得分配,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目標是進行小組合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每一次合作之前,小組成員必須明確將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這是進行有效合作的保障。這樣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就會把合作的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減少合作學習的干擾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周長”時,我讓4人小組合作,量自己手中的4種圖形的周長:當我把任務布置后,學生立刻興致勃勃地動手擺起來,可是量的過程中,有幾組就不懂得分工合作,4種圖形都是大家一起量,量的很慢,但量得比較準。另兩組同學并不急著立刻動手,而是4人先分好每人量一種,每人根據自己的圖形的形狀用不同的方法量好的基礎上討論匯總、記錄,很快就量好了,量的方法也多樣靈活,也準確。從表面上看,前幾組的合作熱熱鬧鬧,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但效果卻明顯的不如另兩組的合作,因為另兩組合作前,每個小組成員都明確了合作的最終目標,促進了合作的有效性,極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