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躬行自主地學習,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講究提問藝術,發揮自己引領學生的作用。這就涉及到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指引和提問的藝術性。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講究提問藝術,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新課標的教法強調教師不是神圣的知識權威,也不是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評判者,而是鼓勵學生求異求新。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指引和善于提問。課堂教學是師生的一個雙邊活動,既要注意教師自己的一邊,更要注意學生那邊。
特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從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深入研究課堂提問的藝術,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一位美國教育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可見課堂上藝術地發問對于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大大刺激了學生的探究欲,激發研讀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能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各自的作用,使教師的教學目的明確地被學生掌握,教師也能憑此有效地控制課堂的進程,解決重點問題。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該怎樣講究提問的藝術呢?
一、課堂教學提問前需精心備課
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實現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語文教師除了要注意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教學外,還注意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提高。因此,教學前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系統地研究全學期的教材,明確全書各單元備課的學習目標、重點和難點,全面了解學生的學業基礎,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只有這樣才能熟練地駕馭教材,安排好每個環節、各個步驟間的銜接和過渡,同時考慮如何以舊引新、以新聯舊,如何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使學生接受。
語文備課時,要抓住每一課的重難點,分析有哪些訓練要求,再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相應的難易適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去思考。如:教師在講《赤壁賦》的時候,在制定目標時考慮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可制定以下目標:①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②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③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把握全文感情線索,了解景、情、理結合的特點。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達觀。突破方法:朗讀與分析結合突破重點;比較與探討結合突破難點。明確了目標和重難點提問時才會有的放失。
二、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引導思維走向,形成討論焦點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一樣,設置課堂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重難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
教學《赤壁賦》時,面對悠揚和諧的赤壁夜景,蘇子卻悄然。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為教學中的難點。應結合作者背景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教學中提出“從蘇軾樂觀中我們讀出了什么?”這一問題,讓學生借助資料、合作探究明確人生哲理。講課時若發現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疑難,應對此有針對性地提高,同時就疑難展開討論,使學生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恰當的把握提問時機也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長時間探求某一個問題,容易使學生注意力疲憊。有的同學在上課時就會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這時學生的思維處于平滯狀態,對進一步學習形成心理障礙時,設疑可克服學生注意力的疲勞,有利于他注意力的集中,能更好的聽講,同時也從側面提醒他認真聽講,這樣一來也避免了耽誤老師講課的時間,真是一舉兩得。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梯度曲折性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如教學《赤壁賦》時,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樣是感嘆人生苦短,曹操在《短歌行》中說:“人生苦短,唯有杜康。”李白說:“人生如夢,為歡幾何?”韋莊也說:“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他們都喝酒,及時行樂,作者怎么做的呢?學生在思考回答這個問題時,必須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這樣不僅能體會到詩人的悲情,更會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同時也懂得如何去鑒賞情景理的融合,品味詩句。這一曲問的妙處,是直接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不能比的。
課堂上,有不少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不敢舉手發言。教師要注意進行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時要做到重難點突出,同時為了保證學生能順利回答,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層次提問,使優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后進生得到自信。對于簡單的問題,可以先找膽小的或者成績差的學生回答,答不完整,再讓優等生補充。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課堂中都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
四、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拓展性
課堂上,很多學生對老師的提問無動于衷、漠不關心,認為所提的問題一定是很難的,這樣的問題只是優秀學生應該思考的問題,他們不用思考,只是等待優秀學生思考后回答就行了,這樣一來使這些學生養成了懶惰的思想,為了改變學生的思想狀態,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所提問題要具有啟發性,能啟發大部分學生思考,進一步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教師在教《赤壁賦》的時候,需要讓學生能明白蘇軾情感的變化,這時提問的時候不能直接提問這個問題,而是提問啟發學生的幾個小問題:首先在文中找出有關寫景的句子,然后找出與景物有關的人物,最后再分析蘇軾的心情。這樣一步步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引導學生一步步歸結出個人的體會。這樣就達到了提問的目的。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要善于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教學《赤壁賦》時,學生總結出了情景理交融的寫作手法,教師提問“你會用這種寫景、抒情、說理結合的方法嗎?”在寫游記的作文訓練中,讓學生具體操練,學以致用,牢固地掌握寫作技巧。
五、提問后進行科學的評價
評價是語文教學中提問后不可缺少的環節,科學的評價能夠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全面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評價時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不管結果正確與否,只要動腦思考問題了,就值得肯定。教師提問時,表情應當親切和藹,讓學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熱情真誠,注意傾聽,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對膽小的學生教師要用親切、柔和的語氣加以鼓勵,使他們樹立起學好語文的信心;對于驕傲自大的學生,教師要用嚴肅認真的語氣加以教導,使他們變得謙遜起來。
課堂提問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關鍵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廣大語文教師要真正重視起課堂提問的藝術。
古人云“學走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之于“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只要我們善問、巧問,語文教學也會由難變易。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書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