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英語在我國與國際交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學習也日益得到重視。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意識到英漢語言文化的差異性,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采取有可行性、實用性、教育性、思想性的英漢語言文化對比方法,幫助學生突破語言交流障礙,培養學生運用英漢雙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語言能力。本文簡略分析了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提出了加強學生英漢語言對比分析能力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文化差異;英漢語言對比
一、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
1、隱私觀念。西方人特別在意自己隱私的泄露,而中國人卻不介意他人詢問自己的隱私,這主要反映了中西不同的語言文化,從單詞privacy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比較注重維護自己的隱私,認為它是不可任意侵犯的。對中國人來說,詢問對方的婚姻、收入、年齡是出于對對方的關心,是一種禮貌行為,而西方人來說,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是一種失禮行為。
2、語言方式。英語強調通過各種形式促進語法的完整性,句型的嚴謹性,功能的有序性。英語注重形合,而漢語卻注重意合,這體現了英漢民族不同的語言方式。如,if所引導的句型:If you dont go to the party, I will not go( 你不去派對我也不去)。If在句中起著連接、引導的作用,只要看到If,句子的邏輯關系不言而喻。然而在漢語中卻很少使用連接詞,句子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一定的語言基礎是很難看出的。如,完成得了就繼續,完成不了就放棄,這兩個句子間明顯無引導成分,從表面上是難以看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但句子的意思卻將它們緊密地結合一起。
3、思想觀念。中國人看重血緣關系、強調等級制度。推崇尊卑有序、長幼有序。如詢問老人年齡時應用“高齡、高壽”,稱對方生日為“華誕”,問對方姓氏時用“貴姓”等敬稱,不然,對方會認為你連基本禮貌都不懂,有缺修養。而在英語中,敬稱卻很少。無論你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年齡,取得多大的成就,你一律用you,我一律是I,西方人強調個人主義至上,尊重個人價值。
二、高中英語課堂中加強英漢語言對比分析能力的教學措施
1、從語義內涵的對比中加強英漢語言對比分析能力。語言是我們從事社會活動需要借助的主要方式,在具體交際中,它通過各種方式與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語言是一種意識化的符號,語用意義是符號使用者與符號之間的特定關系,而符號使用者總是置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最常見的例子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如“馬”在英國人眼中它是尊貴的皇家動物,在某人意外地獲得勝利時,這人常被稱為“黑馬”,另外馬還被賦予了體格健壯的含義,如,as strong as a horse,而在漢語中卻用牛來表達相同的含義,如“氣壯如牛”,又如在中國人眼中,老虎被尊為百獸之王,但是在西方童話故事中獅子(lion)卻是百獸之王,英國人常將自己的國家比作獅子,他們認為獅子是勇敢的象征,于是便有了The British Lion(英國)。可見,在英漢語言中牛與馬的含義明顯不同。像這樣的詞匯文化、語義內涵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中國人常說的“畫蛇添足,多此一舉”,英語中卻用“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來表達。要表示某人很吝嗇,一毛不拔時,英語的表達方式為“He is as old screw”。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英漢語義文化內涵的比較來提高學生的英漢語言對比分析能力。
2、從詞匯視角的差異對比中加強英漢語言對比分析能力。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視角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待同一事物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提高對這種差異性的分析能力,以便能夠翻譯出更地道的英譯文。如對英漢雙語中的修飾詞、名詞、動詞的轉換現象加以重視,漢語中的修飾詞有時與英語中的修飾詞詞義是完全相反的,如漢語中的候機室,英語中稱為“he departure lounge”;聽電話,英語中則用“answer the phone”來表達。英語中常有名詞轉換成動詞的語法現象出現,而在漢語卻較少見到,一般比較傾向于修辭比喻,詞義延伸。如duck(鴨子),作動詞時其詞義為“回避、逃避”,His speech was full of generalizations, and ducked all the real issues.(他的講話全是空談,所有實質性的問題都一一回避了。),而在漢語中卻有“趕鴨子上架”的說法,其引申意義比喻逼迫別人做不愿做的事情。再如monkey(猴子),作動詞時是任性、胡鬧的意思,Don’t monkey with my joy(別動我的玩具),但是在漢語中,卻說“某某像猴子一樣機靈”。關于方位詞的詞序問題,在漢語中,我們一般說“東西南北”,東西在前,南北在后,但是在英語中卻是南北在前,先北后南,如東北(Northeast),南北(North and South),西南(Southwest)。
三、探究性教學研究過程:強調自主合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主動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過程。同一班級的學生具有共同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傳遞和接受信息,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交際化,增加用外語交往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掌握外語進行交往的進程。在合作時,小組人數在4~6人左右。合作的任務可以是討論、對話、辯論、角色表演、采訪、調查、模擬對話。在執教Living with disease時,筆者課前給學生們布置了課外探究性學習任務——尋找盡可能多的有關艾滋病的信息與資料。在課上,利用多種任務型活動交流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一是小組討論:通過幾個呈梯度設置的問題,由點及面,抽絲剝繭地把艾滋病的神秘面紗揭開;二是模擬采訪:小記者分別采訪“艾滋病患者”、“衛生部官員”、“路人群眾”、“義務獻血者”等。三是現場調查:當你患了不治之癥時,如何面對生活?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讓學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也有助于激發各自的靈感,促使更深層的理解與體驗。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對英漢語言對比引起高度地關注。在傳授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的同時,應加強學生對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幫助學生消除交際過程中的語言文化障礙,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