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優化課堂教學,才能減輕學生負擔;優化課堂教學,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那么,究竟怎樣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我的經驗和做法如下。
關鍵詞: 小學;數學;優化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學校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
一、上好引導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每節課,我都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研究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精心設計一個良好的“開場白”,力求做到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根據小學生好奇的特點,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用“猜”的辦法導入新課。課前,讓學生各自準備一個任意三角形,并量好每個內角的度數。課上,當學生說出三角形中兩個內角的度數以后,我——猜中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學生驚奇之余急切地想探討其中的奧秘,于是便積極投入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喜歡嘗試的心理特點,教學“長方體初步知識”時,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把小刀和一個土豆,跟著老師操作:先切下土豆前面的一邊,讓每個學生摸一摸,問學生摸到什么(面);再讓學生把土豆側面一邊切下,讓學生摸一下兩個相鄰的部分(棱);再把土豆上面的一邊切下,讓學生找出三個面相鄰的地方(點)。學生通過這一具體、直觀的操作,更想多了解一些有關長方體的知識,由此就會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新知識的探究中。
二、上好新授課,鼓勵指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摸索規律,解決矛盾,增強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任務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因此,教學新教材時,凡是能夠讓學生自學的內容,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看書學習,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絕不越俎代庖,包辦代替。
我的做法是:①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邊自學,邊思考,然后教師再進行點撥、指導、歸納。②讓學生試著做例題與例題相似的嘗試題,然后讓其對照課本,核對判斷正誤。③通過比較類似的題,揭示其概念特點及解題的規律。每堂課,我都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對不同智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大多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完成學習任務;對差生,我注意多提問、板演和個別輔導。好學生,教給他們怎樣理解應用知識;一般的學生,要求他們記住并掌握知識。我在教學中盡量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堅持微笑教學,禮貌對話。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我親切的說:“不要慌請再想一想,說錯了也沒關系”。
三、上好課內練習
每節課,我都注重“練”。練的目的是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反饋信息,提高效率。首先是保證時間。一般每節課練習時間不少于10至15分鐘。其次是講究練習質量,做到題目精練,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照顧全面。例如,教學兩步計算的加減應用題時,我分3個層次進行練習:第一步練習加法,第二步練習減法,第三步練習加減混合計算。三個層次,層層加深,形式變化多樣,既照顧全體學生,又鞏固了知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我善于提出不同的練習要求:差生只要求做基本題,大多數學生在完成基本題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綜合性的題,少部分智力較好有余力學生,我用紙寫好一些題,讓他們完成作業后去思考練習。每節課,我安排兩次信息反饋:一次安排在例題的教學中,一次安排在鞏固練習中。發現問題,及時訂正或補充講解。學生記住一種新知識需要一周,但是忘的時間只要一兩天。有的學生甚至于課堂上學會的知識,回家就忘掉了。為了解決遺忘的問題,在練習課上,我除了使學生搞清楚各種知識的算理外,每隔3~5天就把學過的舊知識拿來重練一次,以提供學生的記憶力。
四、創建教學模式,合理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模式就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建構的(或選擇的)在教學過程中相對穩定的由一整套教學策略與之相適應的結構方式。它具有科學規范的課堂教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素質等功能,是教師的教學工具庫。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探索和構建科學規范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保證。如果一位小學數學教師能夠掌握小學數學分課型、分內容、分年段等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率必將大大提高。但無論使用什么教學模式,是合作學習模式也好,是探究教學模式也好,是自主學習模式也好,任何一種模式,只要適合教師自身的個性特點,注重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和情感特點,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讓學生在課堂里有所收獲,學到終生受用的東西,那就是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不是固化的、永恒的,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它必將賦予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應力爭多種模式的互補融合。對于年輕教師而言,也許最初難以擺脫技術模式的痕跡。
五、開發課程資源,關注學生資源
教師不是課程計劃和教案的被動執行和實施者,而是課程創新和開發的主體,教學過程應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的過程。教師一方面要學好、用好文本資源,另一方面還要開發和利用好書本以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深入社會實踐,以及廣泛收集資料,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反思等來拓展學習空間,增長智慧。開發課程資源,要抓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階段,教師開發的課程資源要符合小學生的這種特點,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另外,教師要重視和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錯誤和提出的問題,數學能力都是在不斷的“錯誤—改正—積累”中形成的,能夠啟發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能夠清楚認識到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知識的道路上創出新的生活、新的時代、新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楊德軍.淺談如何優化小學數學教學[J]. 教學方法,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