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文明地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努力用語言去打動別人”,“尊重對方、理解對方”,“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體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口語交際目標的表述,體現了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通俗的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個基本途徑。四者的原則是相輔相成,有機和諧。四者相較,說、寫為重;聽、讀次之。這是因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而聽、讀只是為說與寫儲備豐富材料。而說與寫相較,說又重于寫先于寫。這是因為生活中“說”需要交際能力的需要“遠遠大于“寫”。人,隨時隨地都要用“說”來表達意思,而“寫”,只是那些需要用書面語表達的內容才使用之。這是其一。其二,人人都需要“會說”,但不一定人人都需要“會寫”;其三,只要“會說”,那就是說明“肚里”有東西,有詞匯。具備一定的文化,加之一定的寫作訓練,那就一定能“寫”出來。而不會“說”,至少可以說明“肚”里沒東西與詞匯貧乏,那么讓其“寫”,能“寫”出什么來呢?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說明了這個道理。基于上述認識,近年來我特別注重教學中“說”的環節——課前演說,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現不揣淺拙,分述如下,愿拋磚引玉,求教于同仁、大家。
一、鼓勵登臺,初期“練膽”
初次登臺,面對眾人,難免有些膽怯,這也是人之常情,一是無話可說,二是不知怎樣來說,三是擔心別人嘲笑。所以,第一階段主要是給學生第一次登臺的機會,讓他們敢于登臺,敢于說,所以稱之為“練膽”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可以自由選材,只要是內容健康的東西,都可以拿來一“說”。這階段要求不要過高,學生只要敢登臺能登臺,能把“說”的內容進行完,拿著稿子讀也可以。關鍵是能不能大膽地走上講臺。一開始,學生們確實很害羞,沒有一個人敢登上講臺,更不用說態度大方了,這時教師一定要耐心,做好鼓勵工作,“大膽點兒,沒人會笑的!”“老師初次登臺時,也和你們一樣,這不是都走過來了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今天第一個登臺的也同樣令人欽佩!”經過一番鼓勵,終于有學生敢登臺了。雖然由于緊張,語不成句,還時常出錯,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經過兩個星期的啟動,學生們終于放開了,還自己編訂了順序。這樣初期“練膽”階段就順利進行下來。
二、語音矯正,正確演說
在初期階段的基礎上,學生膽量已有,但在正確流利用普通話的“說”上還剛剛起步。因此,這一階段就要求學生“說”的時候準確、流利、條理清楚地用普通話來“說”。這時可設定一些專題:如名人名言篇、美文篇、哲理篇等,這時要求學生在演說前一天到教師那兒去審稿定音,教師通過后才能登臺。并且在學生演說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演說后要讓學生評價得失,以便更好地指導下次演說,這不僅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同時還提高了學生“聽”的能力,并且這種做法還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知識,為寫作做了很好的儲備,可謂“一石三鳥”。
三、情為文牽、動情朗誦
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學生敢“說”,并且能用普通話流利地“說”了,但還不能完全脫離稿子。嚴格意義上將還不是“說”。若止于此,學生的“說”也只能停留在“讀”的水平。人所共知,高水平的“說”是需要感情的,且在許多情況下,感情的有無濃淡對“說”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使學生“更上一層樓”,我讓學生進入“朗誦”階段。這一階段在操作中較費時費力,首先要準備稿子,要求是適合朗誦的詩歌、哲理性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甚至小小說。其次要求演說的學生提前到教師那兒請教。老師要對其進行“單兵訓練”,從登臺前的感情醞釀,到登臺初幾秒鐘的眼神運用,再到“起腔”、語速、高潮、結束……總之,每一步都要悉心指導。感情的來源主要依靠文意,而不能光靠音高音低,抑揚頓挫,更不能“硬擠”。因此,這就要求老師指導學生深入挖掘所選材料中的感情,并指導學生以最佳的方式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在課堂實施中,可用競爭計分制,給優秀學生以物質獎勵,這就使活動本身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便于深入展開。這一階段的訓練,除了能讓學生在“說”的水平上更上層次外,還讓學生鍛煉了表演能力。
四、隨感隨說,即興演說
在前三個階段訓練后,可安排更高層次的訓練——即興演講。這一階段的訓練是在練習“說”的技巧以后,對“能說會道”的深入實質的訓練。以往的訓練多半是有稿進行或有稿作依托;而這個階段是無稿進行:給學生一個題目或場景,讓學生思考三分鐘,然后讓其切中要害地去“說”。雖然難度增大了,但是它能訓練學生的思維。這時學生需打開思路,方能進行獨到的、精辟的論述才能切合題意。這一訓練在初期階段會遇到一些問題,比方說“卡殼”、“半途而廢”,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確有提高。這種訓練的最終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并能用普通話、語句連貫、條理清楚地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
這一系列訓練活動在操作上還有個時間問題。一般第一到第三階段可放在七、八年級三個學期進行,八年級下學期可進行第四個階段的訓練,甚至擴展到九年級上學期。這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掌握。再一個就是每一次演說時間以五分鐘為宜,長了會影響語文教學。課前演說的另一個作用還在于對坐在臺下的學生的傾聽、評價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因為演講結束后,學生要對演講者的演講做積極點評,可以從演講者本身的演講素質,也可以就演講內容談感悟和啟示,在這種相互評價中,學生的聽、說、評等能力在相互提升,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虛心接納不同聲音的寬廣胸懷,感受來自班集體的溫暖,悅納別人的同時悅納自己,增強自信力!
總之,課前演說這一訓練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同時還兼顧了學生讀、聽、寫的提高,符合聽、說、讀、寫的同步規律和互補規律;在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上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可謂德育與智育并舉。這一活動的貫徹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師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