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當代文本解讀觀來看,中學文本的創新解讀是帶著腳鐐跳舞:要創造性解讀,但要遵循中學文本的規定性。因為文本具有開放性,同時也具有規定性;解讀文本是主體間性活動、是讀者的主體能動參與的建構行為、是建構文本基礎之上的“自我理解”。因此,處理好中學文本創造性解讀的“放”與“收”的辯證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就此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關鍵詞: 高中語文;文本
一、由“淺度閱讀”到“深度挖掘”
雖然語文教學一直重視對文本的閱讀,但由于優質課比賽是一種展示課,比較關注教師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以及學生的參與活動,所以在實際操作中,為了能更好地展示教師個人風采,或者為了讓課堂更活躍更流暢,授課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回避難點,或設置很多學生張嘴就能答出的淺層次問題,或大量引入教師個體情感體驗來代替學生的自主探究。
另外,很長一段時間內,優質課比賽也比較關注課堂的創新性,課外拓展甚至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亮點。從內容上講,既然是課外拓展,在定位時就有游離文本的嫌疑;從課堂結構來講,它是課堂的結尾,很大程度上承擔了要出奇制勝贏得評委與聽課老師青睞的重任。這就可能造成教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過于求新求異而與挖掘文本的方向漸行漸遠。但是,現在語文優質課評價越來越看重教師對文本的挖掘是否恰當、深入。以2011年河南省語文優質課比賽為例,《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的授課教師沉穩大方,循循善誘,其個人魅力征服了很多聽課教師。但后來評課時,提到這節課重在教“是什么”,而忽略了教“怎么寫”。文本挖掘上沒有注意品味這類文章簡潔、嚴密、明晰的語言特點。這節課在品味語言方面的缺失成了一個重要的失分點。再如講授《歸園田居》的教師比較年輕,雖然大賽經驗不足,因為緊張而說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但評委給出了當天的最高分。除了教師的個人魅力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設置的問題是緊緊圍繞文本,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如:“作者筆下的園田生活是怎樣的?”“他是如何描寫田園生活的?請找出一些句子分析?!保ń處熖崾荆嚎蓮木拔锾攸c和手法的角度切入分析)“請任選一兩個句子,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另一位教師教授《六國論》,在品讀課文體悟情感環節中運用“批注”方式引領學生分析文本的做法也廣受好評。優質課比賽已經由注重教師個人魅力展示,轉為更看重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任何背離語言文字而言他的熱鬧都是浮華的,走進文字靜靜地閱讀,細細地品味,深入地品鑒才是當今語文課堂的本色。
二、找準突破口,與作者展開對話
解讀文本需要尋求一個好的突破口,這不僅會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身”入文本,形成“人文”對話,實現文本的有效多元解讀。
首先,以文章標題為突破口。許多文章的標題或與文章內容或與文章主旨有關,抓住了標題,也就意味著抓住了文章的綱。在閱讀《我不是個好兒子》一文時,可先就題目設問:我為什么不是個好兒子?從你的角度評價,作者到底是不是個好兒子?在教《套中人》時,可先就題目設問:誰是套中人?為什么把他稱為套中人?他為什么把自己裝在套子里?以這些問題導入正文的學習,不僅能迅速有效地把握課文內容,而且可以讓學生帶著興趣來解讀文本。其次,以關鍵人物或關鍵片段為突破口。比如,以文章細節為突破口?!秾氂癜ご颉分?,在講到如何理解賈政打寶玉時,學生始終浮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賈政三次流淚的細節,并剖析其背后的原因。經過這一點撥,學生不僅把賈政的內心世界剖析得更深,而且能挖掘出寶玉挨打背后所包含的深刻的社會內容。另外,還可以以評寫、續寫、補寫等寫作形式為突破口。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驅遣學生大膽想象,從而在作者、文本、學生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深刻全面而又個性鮮明,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杜十娘寫一個頒獎詞,痛惜鮮花的凋零;為《項鏈》續寫結局,感受構思的精巧。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中,老貝爾曼是如何將常春藤葉畫到墻上的情節,作者并沒有正面描寫出來,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三、文本互涉的誘導階段
這個階段,首先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緊扣文本,誦讀并獨立得出具有學生個性的意義空間。其次是在要求學生對文本有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尋找文本與文本的關聯點,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導向已經學過的知識和即將學到的知識。
剖析文本細節,探析意義空間。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注釋對文本作進一步了解。包括對文本所描寫的、記敘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來,才開始解剖細節。這一塊,從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發,可以簡單地從字句剖析。這么一來,每個學生在讀文本、體會字句的時候,最佳意義空間就浮現出來了。如通過師生朗誦,在對《醉花陰》有了整體感知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注釋或查閱工具書,進一步細化了解,比較清楚地知道詞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再具體深入理解,感知哪些句子寫到大家的心里去了,以一種鑒賞交流的眼光,引導學生打開與文本對話的心門。這個時候表現出的不同的聲音,就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全方位觀照的原因。當然,大多數學生一般會認為詞中的絕妙好句是最后三句。因為最后三句可以引發學生與趙明誠好友陸德夫的共鳴,順利地進行背景的文本互涉。而剖析后三句最有力道在于最后一句的“瘦”字,將“人”、“黃花”、“瘦”三者放到了一起,把花瘦、人瘦、人花互憐和花的豐美與凋殘、人的青春年少和歷經坎坷、人花互比抒寫得淋漓盡致,造成了綿延不絕的美的意境。
四、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種著作一般有一個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讀本同時選了里面的幾篇文章,也就意味著與這種主旨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立足教本,適當延伸讀本。如《莊子》一書,教本選《秋水》,《讀本》選《庖丁解牛》?!肚锼返闹髦际切麚P事物的相對性,這讓我們看到了視野的局限和謙虛的必要。
參考文獻
[1] 楊叔子.經典需誦讀詩教應先行——一項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戰略措施[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2] 張宏軍.取舍之間彰顯智慧——對新課程背景下長文短教的再思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