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甚至起著支撐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具有穩固、持久的學習經驗,進而把經驗學習與創新學習緊密結合,學會多種閱讀方法,對學生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搞好閱讀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應試教育機制下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來閱讀的寶貴時間和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的機會,久而久之,冷落了閱讀訓練,忽視了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作為他們的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愛閱讀,廣泛的閱讀課外書呢?積極、和諧的閱讀氛圍,是激發學生閱讀欲望的前提,當然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去營造。
充分利用好閱讀教學中的導入環節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我在講《人橋》一課時,我在講到:生活中同學們經常見到橋。你們見到的都有什么橋呢?同學們紛紛回答出:有木橋,有石橋、有鋼橋,有水泥橋。我趁勢說今天我們講的一種橋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頭造的,而是用人搭起來的“人橋”。這講的解放軍的故事,解放軍戰士為了消滅對岸的敵人,然而河上沒有橋可以通過,怎么辦呢?什么困難都難不倒我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他們組成“人橋”沖上對岸,消滅了敵人。這樣的“揭題”引言,引起了同學們的很大興趣,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同學們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好處的。
營造積極、和諧的閱讀氛圍,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又一方法。當然這種氛圍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去營造。在課堂上,當學生回答問題中的一些貼切的詞語或精彩的語句,我都當場喝彩,給與褒獎;當有學生遇到一些課堂上難以理解的知識時,我就耐心、細致的向同學介紹知識的來處,并推薦他們去閱讀有關的書籍。在課外,我及時關注班級愛讀課外書的同學,樹立典型,并號召同學向他學習,同時給予愛讀書的同學一些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勵。一段時間下來,愛讀書的氣氛就在我班悄然興開了。同學們比的是誰讀的書多,誰能在讀書中有更多的收獲。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十分尊重、愛護和善于發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做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來抓。
二、圍繞教學目的,積極向課堂外延伸閱讀的空間
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當堂吃透教材的知識外,還應該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的語文教學能把學生把課內課外的語文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后,就圍繞月光曲這個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順勢引導學生歸納出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寫月光的優秀佳作。然后順勢引導學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樣從不同的角度去贊美、描寫月光,這樣,學生又會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閱讀的天地。又如我在學了《草船借箭》后,可讓學生讀《三國演義》;如學過《小英雄雨來》,推薦《小兵張嘎》等表現兒童團員機智勇敢品質的故事。學了《山中訪友》、《草蟲的村落》《索溪峪的“野”》之后,向學生推薦表現手法相同的作品。如《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孩子們是一個個充滿靈氣,可愛的小精靈。我們欣賞他們,尊重他們,不是給予一種強制性的灌輸,一種機械的壓服和命令,而應是一種欣賞、一種激勵、一種期望。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適宜的活動形式,設計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的活動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閱讀。
在積極自主的閱讀過程中來獲得鮮活的知識,掌握閱讀的方法,形成相應的技能,進而誘發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三、利用提問,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已實施多年的今天筆者發現還有許多在課堂提問時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思路,將課文知識按部就班地向學生提問,然后又將自己認為是真理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若有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和意見,就認為那個學生在故意搗亂,加之批評與懲罰,而認為那些不與教師爭論,唯師是從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完全沒有了學生自己的個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孔子曾說過:“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見從古至今都對提問題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可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學生學習引導,如疑問法、設問法、游戲法,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學好大語文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向學生能力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轉變。
在小學生閱讀教學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主要又是靠提問來體現的。此時,老師承擔的主要功能就是將教學的重點、難點、較為抽象的知識點等化為一個個孩子容易理解的問題,孩子思考了,回答了這些問題,目標也就達到了。如在教學《鳥的天堂》時,我抓住“那歌聲真好聽”這句話,設計這樣的思維訓練題:“那歌聲真好聽,那就放一段鳥叫聲(配樂)給你們聽聽。請閉上眼睛,圍繞課文內容和中心,想像鳥兒在唱什么?”音樂放完后,孩子們的思維活躍了,紛紛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環境真幽靜,晚上睡覺很舒服。”“這榕樹又大又茂盛,真好玩!”“我們無憂無慮地在這樂園里活動、棲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樣幸福!”……多角度、多層次地解決問題,既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領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
因此,要培養創新人才,教師必須改變那些教師提問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向教師提問,師生共同尋求答案。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提問題,把“問題“貫穿在教學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