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形成良好學風、校風的關鍵。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是學生從事其實活動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為的形成則是形成優良品德形成的標志。因此,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一、統一信念,制定行為準則
只有行為不斷重復才能形成習慣,而任何行為的進行都需要人的動機和需求支配,良好的動機、需求要有積極的信念才能產生。因此,在開學之初就要組織學生們制定行為準則和約束機制,把習慣行為教育培養抓緊、抓好、抓細、抓實、抓小、抓早。利用低年級新生優勢,嚴格要求,強化訓練。比如,我們學校學生有亂扔紙屑,吃零食的習慣,那么班主任結合政務處的要求,每天堅持要求學生,并且要求同學們互相監督,那樣在短時間之內,學生亂扔亂丟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加強良好習慣的指導
任何好的習慣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學習中培養出來的。養成教育是非常復雜的教育,不僅涉及到每個學生個人,還涉及到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由于社會情況非常復雜,客觀環境千變萬化,學生的心理、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狀況等千差萬別,所以,養成教育的方法也應因人而異,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注意引導疏通、正面說明。不僅要讓他們明理,而且要重在導行,引導學生從尊師愛幼、樂于助人、刻苦學習、不怕困難、勤儉節約等做起,在日常學習和生活小學會做人,讓學生在學中做,做小學,邊學邊做,達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加強實踐鍛煉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將道德教育與現實教育結合起來。如要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開展“記住父母的生日”、“今天我當家”、“感恩教育”等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跟著父母做家務,既體驗了生活,又體會到做父母的艱辛,培養了他們的自理能力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使他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達到道德品質上去追高尚,讓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學會自主,讓父母少操心;在學習上刻苦努力,讓父母稱心。這樣將孝敬父母也教育落實到具體活動之中,既加強了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又增強了道德的針對性,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運用榜樣示范
小學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強,善于幻想、主動活潑、追求高尚道德的特點。我們應充分運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用榜樣的力量激勵他們,抓住有利的教育時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讓真、善、美在他們心中牢牢扎根。科學家、革命領袖、英雄模范式人物事跡能有效地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祖國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貢獻自己的一切。
五、加強教師身教
一名優秀的教師,除了必須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對待學生以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質,決定教師的人格,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一句話,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教師要想不愧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就必須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正教,為人師表”的道德要求。教師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師要以身作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這無聲的語言,是最有說服力的,將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六、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的作用
學生日常行為的影響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使學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單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庭和社會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家庭是兒童最初的生活環境,孩子的生活,接觸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對教育子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盡量做到言行舉止不“出格”。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并逐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時,還要與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根據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學校、家庭、社會的同步性。
七、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學校要將學校校訓、培養目標、小學生行為規范等內容寫在宣傳欄上,時時警示學生;組建校園廣播站,開辟校園新聞,學生生活,好人好事,語文沙龍等專向播音,使學生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激和熏陶,使學生對自身行為進行自我監督和約束。利用團隊活動、周會、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專題演講會、討論會、辯論會,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加大自我教育力度,矯正其不良行為習慣。還可以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晨會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說理教育,使學生行為習慣始終不脫離學校要求。在早操、課間操上找到突破口,加強學生的紀律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們多方努力,采取各種手段為學生行為習慣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氛圍,讓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多次重復的機會,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定可以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