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蘭
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信息技術為語文教育的開放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多媒體的作用,發揚好的一面。
關鍵詞:課堂氛圍;內涵的意境;學習效率;反思與構想
隨著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已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學語文課堂,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現代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提供了嶄新的天地。它對于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組合,教學手段的運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為一名語文教研員,我將結合語文教學,談談現代技術媒體在其中的獨特作用。
1節炎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
我們的教育必須是行為的動機,而不是行為本身。對也就是說,必須建立起學生正確的行為動機,利用動機的教育達到對行為的教育。例如在《趕海》一課的教學中,可利用課件創設情境,畫面上出示藍藍的大海,金色的海灘,伴著“嘩嘩”的海浪聲,人們赤腳在海灘上捉螃蟹、撿貝殼,嘴里還哼著《大海啊,故鄉》的樂曲。學生伴著輕柔的樂曲,一邊聽著娓娓動聽的朗讀,一邊欣賞著大海的美麗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學生被金色的海灘吸引了,以至音樂停了,學生還沉浸在那無窮無盡的遐想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興趣點的激發,變“單一語言激趣”為“多個感官體驗”,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真正獲得探究的興趣,認識的樂趣,審美的樂趣,創新的樂趣,積極向上的樂趣,并將這些樂趣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有一個閱讀學習的良好開端。
在《春雨的色彩》一課中,為了調動學生對春天的喜愛,對春雨的感悟,教師可以在導語中設計了讓學生看著優美的春雨圖,淅淅瀝瀝的小雨沙沙的下著,一群可愛的小鳥唧唧喳喳的叫著讓孩子們一下了就走進了課文聯想到小鳥們都在爭論著一個有趣的問題,直奔課文主題,很多枝節都在一副副美麗的畫面與音樂聲中感悟明了,學生的情緒與心也隨著這一副副美麗的畫面與動聽的歌聲進入文本和小鳥一起爭論春雨的色彩。這便是多媒體的巧妙應用,它帶給孩子的不是一個優秀的老師的一界優秀的課所能比擬的。
多媒體進學生閱讀課堂,開放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使各種學習興趣真正成為學生本身的一種自我學習需要,在情感上表現出高漲的求知欲和愉悅的成功體驗,將客體的教育學目標“內化”為自身素質,并不斷引導學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發展。
2 創設語言內涵豐富的意境
教師比學生一定是早一些體會到,深一些體會到語言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師一定是先于學生被語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動了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帶著種種體驗感受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助于他們獲得體驗、獲得感動的情境。例如:在講授《春雨的色彩》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畫面:優美的雨境中顯示著課文中最能體現意境的句子,讓孩子通過圖畫在多種形式的朗讀這些能描寫春雨的句子,圖文并茂學生一下子便進入情境之中來切身的感悟春之韻美!引領學生步入文本的境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情境,激發情感,啟迪思想,使他們通過直觀、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課文內容,達到既定的學習要求。
通過觀賞《小蝌蚪找媽媽》錄像,情境導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感悟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和他們的身體發育過程,為學生領悟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通過配樂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課文使學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課文內容,升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通過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資料,討論交流。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和多樣性的選擇,有利于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自由選擇誦讀課文的有關段落,體會課文的感情。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有重點的選擇,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強化語言積淀的目的。
3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例如:我在講授《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帶給我們的優勢,從網上下載了一個Flash動畫,讓學生們看了以后,上講臺來續編故事假如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會怎么辦?要求按照Flash動畫的情景,恰當得穿插旁白。學生們的積極性像炸開了鍋一樣,既有利于了解課文內容,以便下一課時的開展;又鍛煉了學生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課件的恰當使用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更好的理解了課文,知道在困難面前不能停止不前而應該積極動腦想辦法。直接升華了文章的表達思想,不必老師的泛泛講解。而當老師結合這一情景又讓學生下來做著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的放在瓶子里的實驗的時候,孩子的興趣就更高了,知識性一下子就體現出來。學生自己通過課件的體會、實驗的觀察、課文的感悟,朗讀層次一下子就提升了一個臺階。老師的范讀又給孩子以引導,因此本篇課文就在這樣的輕松的環境中結束了。孩子的語文素養也相應的提高了。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隨著我們教學的開展,也在不斷擴大。可見學生們對于語文這門學科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信也一定會學好這門課。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地整合,同學們躍躍欲試,言之有物,興趣盎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多種感官功能,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空間,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4 教學反思與構想
4.1 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電腦畢竟是機器,學生們也是在不自覺中被動地接受教師們早已經設計好的某些東西,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內,一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處流一樣,學生的思維在課件的影響下也只是跟著老師思路走。而語文的功夫重在一個“悟”字。這個“感悟”從何而來?它絕不是來自圖片或者動畫,他應該來自文字本身,來自文字所給予人的想象的空間,來自文字那熔古鑄今的無邊的意韻,來自上下五千年無數的詩魂、文魂、愛國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種人文精神。我覺得這才是語文學習的真諦。
4.2 容易造成師生“感情冷漠”
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是人情味很濃的人文化的教學,師生間的關系應是一種和諧的人性關系,而這個冷若冰霜的電腦往往會割裂師生間的感情紐帶,進行多媒體教學變成了進行多媒體演示。沒有了奔瀉的激情、思辯的火花、迸發的靈感,豈不悲哉?!我自己有時候在用多媒體教學后課堂是靜如“死水”,鼠標點擊的聲音響得自己直發毛,回去總結一下,其實那堂課不用課件會比用的效果好。
4.3 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這就是做課件的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像我有時候特意在課件里穿插一些動畫,如一只小鳥在屏幕下角不停地拍著翅膀,一個問題答對了,不但給予一陣掌聲,還給來一個搖頭換腦,眉開眼笑的小人頭……這些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結果往往是使得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這些音樂和動畫上面而忽視了對知識點的把握。
多媒體教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何況還有“輔助”二字限定,另一方面,我們的語文是“大”語文,老師是“配鏡師”,或者說是引路人,怎樣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引好路,體現大語文的性質特點?只能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且行且思了。但在以注重學生文化積累,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康人格為中心的語文“人文”教學為中心的今天,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具有傳統教學所無與比擬的優越性!怎樣使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達到最完美的融合,將是我們今后繼續探索的課題。
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媒介則為中介,要優化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教育創新,與時俱進”,路尚長。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作者:何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