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虹
我們知道,美育能同時影響人們的理智和感情,甚至能影響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腱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不僅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更能全面落實素質教育重要的一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全體教師的任務,而不僅是音樂、美術教師的任務。生活中處處有美,各科教學中都可以從自己的特點出發進行美育。素質教育的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要的一環,對學生人格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意義重大。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主動滲透美育,運用各種教學手法和手段或披文入境,或讀文動情,讓課文中的形象活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或對壯麗的山川景物、人物的崇高品質由衷贊嘆;或對美好、純潔的事物向往追求;或對好人悲慘的命運、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或對腐朽、丑惡的能力,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初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審美情趣。
語文是語言文字和文學的簡稱。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一個由工具性、審美性、思想性構成的多層次的結構。翻開語文課本,催人奮發的社會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啟迪才智的科學美,匠心獨運的藝術美,令人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1 發掘語言的音樂美
由于雙聲、疊韻、疊音、聲調等聲音因素,再輔以音樂、停頓氣駢散交錯、長短相間等手段,使漢語具有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的音樂美。漢語對聲音的摹擬能力很強,幾乎任何特殊的或復雜的聲音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字音來表現。再如成語大都由四字構成,平仄相對,錯落有致,平聲舒緩上揚,如擊鐘鼓;仄聲曲折下抑,如擊木石,讀起來既富于變化又有強烈的節奏感。漢語這種富有音樂美的特點,是西方語言所不及的。語言大師們借此特點寫成的文章,聲調婉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旋律優美,或吟或誦,美感無窮。
2 發掘漢字的象意美
與純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漢字的獨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從這一視角來看,漢字是審美型文字,審美性是漢字獨具的魅力。首先,漢字起源于對自然物象的摹寫。在漢字的原則中,充分攝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們的先人在造字時,或“因物構思, 或“博采眾美,創造出豐富多彩、生動優美的形象。漢字的形象中,凝結著大自然的萬象紛呈,積淀著造
化神秀,吞吐著自然偉力。而且,在世界上,恐怕沒有哪種文字的創造者會像中國人那樣執著,醉心于字體的書寫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沒有哪種文字能像漢字一樣高度自由酣暢地抒發情感,進而達到了不朽的審美境界。
3 發掘漢語的人文美
漢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
是一種從形式到表達都充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語言。中華名族繁衍生息在遼闊肥沃的華夏大地上,在封閉、自足的自然環境中孕育了整體、統一的民族意識。漢語重整體、重和諧、重意合的特點,正是中華民族的意識、性格和思維模式的積淀和投影。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深刻影響著漢語詞匯的發展。上古神話、寓言故事、名人軼事、詩文名句、佛教教義等融匯、滲透到了數以萬計的詞語、俗語和成語典故之中:更為華夏語言平添了無盡的美感。漢語的某些審美因素也同中華民族的心理特點密切相關。中國人以“雙數”為美,認為雙數具有成雙成對、對稱和諧之義,它象征著喜慶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古代詩詞多為偶句,講究對仗,喜用駢句,為什么成語以四字結構為多,喜慶佳節何以愛掛對聯,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應、首尾圓合了。
4 發掘作品的情感美
語文教材多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其中既有人類的本能情感:喜、怒、哀、樂、愛、懼、惡、欲;又有基礎情感:骨肉情、師生情、朋友情、愛美情;還有情感范疇中處于高級階段的理性情感:愛國情、階級情、事業情等等。篇篇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具有情感美。
5 品句品讀,感知美欣賞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美育過程中,要讓學生具體感受審美對象的美,并以愉悅的心情領略審美對象的美感,即培養學生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這樣,使學生在感知美的情感體驗中,在悅耳、悅目、悅心和悅神悅志的感覺欣賞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葉圣陶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出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可見有感情的朗讀,是感知美、欣賞美的重要途徑。總之,通過美讀,促進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并進一步欣賞課文的意境和語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