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華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給教育戰線提出了一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課題。為了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構建面向21世紀小學數學教學的新體系,我們對大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發現大部分課堂教學還沒有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主要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老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研討交流少;操練記憶多,鼓勵創新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性內容少;應付任務多,精神樂趣少等等。總之,重視傳授系統書本知識,忽視好奇心、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
1 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來生活、學習、工作中取得成功,不僅取決于他們擁有知識、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還取決于他們的興趣、動機、態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水平,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基于這一認識,我們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標準粗線條地確定為五個方面: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學生投入數學學習的程度;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
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環境是否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這一項指標主要是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啟發,敢于發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現情況,評價學生智力潛能是否得到較好的發揮。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學生尊重別人、取長補短,合作學習習慣養成的情況和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水平,特別是學生獨立構建新知識的能力。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況,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省時、高效,掌握水平是否深人、扎實確定評價指標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實施來促進指標的達成,對實驗教師起到明確的導向作用。為了突出重點,我們在實驗的開始階段,集中抓了前兩項指標的落實,指導教師和實驗教師幾乎是周周研究,每次都深入到實驗課的具體設計意圖和操作的實際效果。經過了7輪對29節課的反復評價研究,實驗教師在一步一步的實踐中,逐漸接受了新的教學思想。由于這五項評價指標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在加強前兩項指標的評價過程中,大大促進了后三項指標的達成。評價是督促,評價是指導,在連續不斷的評價過程中,培養出了一批素質較高的實驗教師。他們教學觀念新,駕馭課堂和管理學生的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對改革很有興趣,因此保證了實驗工作的順利進展。
2 大膽慎重地改革教材
1、改變數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盡可能變成適合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節,把原長篇講解內容改為只呈現幾個成反比例關系的實例,讓學生用學習"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數量關系,找規律,得出結論。再如,中、低年級的應用題盡量用畫面呈現事物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滲透"問題解決"的思想。
2、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如學習百分數應用的內容,就引導學生到銀行、商店搞調查,提出有關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問題,分組研究解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概念,學習方法。再如,中年級學習解三步計算的整數小數應用題時,有的課就是復印一些真實的發票,讓學生調查熟悉物品的價格,由學生通過自己填發票,理解數量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通過這樣做,既學會了解題,還接觸了社會。
3、擴大例題的思維空間,便于學生獨立思考,學習構建知識的方法。例如:學習分數工程問題,不用整數工程問題的例題進行鋪墊,而是用畫面呈現兩個工程隊完成工程的情景,給出時間條件,由學生研究解決。再如,學習了9加幾的加法后,把8加幾、7加幾等分段簡化,放給學生研究完成。
4、強化基本和主干知識,削弱、刪減繁瑣內容。例如,10以內數的認識,內容太細、太重復。我們把l~5的認識適當合并,分作兩課時完成,學生掌握了認數的基本方法后,后面的內容壓縮完成。再如,整數乘除法在加強口算、估算和乘、除數是兩位數的乘除法的基礎上,把多位數的乘除法列為選學內容。
5、留出適當時間,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演講活動和智力趣題交流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滲透統計、數學史、數學欣賞等方面的內容。
由于教學內容的改革,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擴大了教師的思維空間,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對改革課堂教學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3 探索新的課堂組織形式
大課堂教學有利于教師為中心的講解,但不利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要想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不改變長期延續的大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很難辦到的。為此,我們積極探索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重點加強小組研討的學習方式,相對削弱大課堂講解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膽發表創新見解。
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更加重要了。這主要表現在教學情景的設計要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引導、點撥、釋疑、理論升華的"火候"掌握要適時、適度。因此,給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實寬厚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教學機智、教學藝術和師德修養。我們也有這樣的教訓:教師做了大量工作,學生研討問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提出這樣、那樣一大堆問題,教師不知該如何"收場"了,就出現了"短暫繁榮"和"華而不實"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越是開放,教師的主導作用越重要。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關系到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