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
摘 要:為使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作用,文章闡述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文章通過理論結合實例說明文化教學的實際地位和意義。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文化教學
1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取得了全面的進步,國際威望也逐步在提高,世界各國為了了解中國、加深與中國的交往而普遍開始學習漢語。隨著孔子學院在國外的設立,“漢語熱”逐步升溫,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日益突出,但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仍存在很多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是漢語在推廣和教學模式上仍處于“幼兒期”,起步晚,發展零散,架構不系統;二是對外漢語教學缺乏一個長遠務實的理念,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價值觀的輸出,語言只是傳播中的一個輔助工具。但是很多單位和個人以此作為個人出國的機遇,辦學招攬考生的手段,這種缺乏務實精神導致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泡沫效應”,即宏觀和微觀難以統一;三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雖然很多學者認識到了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可是在具體建構教學環節上仍然是以語言知識講解為主,偏重基礎發音的訓練,很少從語言交際的角度來傳授語言中的文化知識;四是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雖然提到了文化在教學中的地位,可是仍以語言四要素(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為主,這對于一些資質較淺的對外漢語教師無疑是一種誤導;五是目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內容即對文化的涉及較少,滿足不了外來留學生的學習渴望。據北京語言大學提供的材料,在該校讀現代漢語的留學生中,60%的人畢業論文選題不是“漢語”而是“文化”。在其他綜合大學的留學生情況也大多如此。這也在另一個角度提醒著我們,我們的教學模式已經落后,加強文化教學勢在必行,不然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就會在國際上失去自己的地位。
2 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
2.1 承載傳播民族文化使命
80年代以來,漢語在全世界范圍內頗受關注,被稱為是“升值的語言”,以至于形成了一種被稱作“漢語熱”的學習高潮,其根本原因并非漢語及其漢字的某種進步性和優越性,而是其承載著一個東方文明古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文化。作為漢語的傳播者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重擔,讓那些因過去受生活范圍和語言不通等條件限制的外國人對如今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有一個新的認識,他們所熟悉的中國餐館和唐人街遠遠代表不了中國燦爛豐富的文化。當然,豐富多彩,燦爛瑰麗的民族文化緊緊依靠課堂上生硬的發音是表現不出來的,文化教學不僅僅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更是承載著傳播我們民族文化使命的使者。
2.2 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從教學本身來講,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廣義的文化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用于彼此間交際的一套符號系統,自然應當屬于文化范疇,但是語言又是文化中的特殊部分。由于文化是非遺傳性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必須從后天的習得中才能認同自己所屬的文化,因此文化的傳承又需要語言,語言又稱為文化的負載工具,所以語言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例如,中國的親屬稱謂中,父系親屬中的父輩男性分長幼,比父親年長的稱“伯”,比父親年幼的稱“叔”,而父系中的女性卻不分長幼,統稱“姑”。從漢語的親屬稱謂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文化傳統是重父系,輕母系,重男輕女。
可見,文化是語言交際的重要背景,對話語的產生、表達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的交際不僅受到語法規范的限制,更多的是受到外在交際情景的制約,而且還直接受交往雙方內化于心理中的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支配。因此我們可以說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2.3 打破母語文化對目的語習得的干擾作用
從語言教學角度看,文化的差異影響著語言的習得,學生的母語文化對目的語的理解和運用有一定的干擾作用。劉詢先生在《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一書中說:“文化差異不僅要反映到語言本身的特點上來,而且要反映到語言的使用上來,因此,人們在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時就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文化差異所引起的問題。”所以,在文化教學過程中,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比較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所學的知識。比如在漢語文化中,狗是地位低下的牲畜,中國人常用“走狗”、“狗腿子”、“狗東西”、“狗仗人勢”、“哈巴狗”、“賴皮狗”、“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貶義詞。而在西方國家,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人們常贊美狗的勇敢和忠誠,常把人比作狗,如幸運兒(a lucky dog),而且關于贊美狗的小說電影也很多,最有名的如《忠犬八公》,《野性的呼喚》等。再如問候語方面,中國人見面常說“吃了嗎”、“去哪呀”、“忙什么”等等,而西方人對于中國人的這種問候方式很不習慣,常常產生誤會,覺得中國人是在窺探他們的隱私,中國人見面的這些客套話只是在傳遞一種友好和關心,但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就會帶給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不小的困惑。
2.4 滿足外國學習者的自身需要
再者,學習中國的文化習俗對于留學生來說也是他們自身的一種需要。自古以來有很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傳教也好,講法也罷,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讓他們對這個國度如此的癡迷。許多的外國學生也都是由于想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而學習漢語,而不是為了學習漢語才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的。有很多人在本國學習漢語,初步了解了漢文化之后覺得那些滿足不了自己對這個遠方神秘國度的好奇而來到中國學習,不論是在本國還是來到中國,他們的目的絕不僅僅在于學習漢語,更多的是想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以此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劉詢.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2]趙永新.語言對比研究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M].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5.
[3]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