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榮
“研究性學習” 課程已作為必修課正式開始實施了,同時要求各門學科都要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旨在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學習,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本文是在對高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生的理論進行比較系統學習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數學新教材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就研究性學習的概念、特點、目標,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含義、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數學開放題與研究性學習、數學研究性學習中開放題的編制方法等方面談點膚淺的理性認識。
1 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
現在,我們所說的課程已經不再只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且包括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知識的過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進行教法、學法的改革。實際上,課程方案一旦確定,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新編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課程改革就會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持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它的好壞關系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成敗。
2 高中數學新教材的特點
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很多特點更適合實施素質教育現在的高中數學新教材是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程計劃和新教學大綱,在兩省一市試驗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的,它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具有許多適合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
2.1 綜合編排的知識體系,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教材打破了原來分科安排內容(分為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的編寫體系;安排知識順序時注意處理好與初中數學的銜接;符合邏輯上基本規則;在深淺上注意坡度的設計;工具性內容靠前安排;相關內容適當集中。這些特點更加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更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也有利于我們展開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
2.2 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突出培養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應在講知識內容的同時注意對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加以提煉總結,使之能逐步被學生掌握并對他們發揮指導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內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
2.3 采用實際問題引入,強調數學應用意識
新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系,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教材編排上:章前圖的設計為了說明數學來源于實際;章前引言從實際問題導出;閱讀材料很多是介紹數學模型及應用方法;習題也適當地增加了聯系實際的題目,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創設聯系實際問題的氛圍,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2.4 增加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增加“實習作業”和“研究性課題”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數學學習從教室走向了社會,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實現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完善。
3 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3.1 科學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在預習中自主探索、獲取知識
高中數學新教材是一個綜合編排的知識體系,知識編排順序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而一個善于提前閱讀教材、自我探索知識的學生,通過閱讀,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逐步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前預習、閱讀教材,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新教材的這一特征,每節課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給學生閱讀教材,讓其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
(1)設置出適合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和強烈的求知欲去閱讀。
(2)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觀點。
(3) 對于有爭議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嘗試在小組中得出答案,即使錯了,也要給予積極的肯定。
在課堂閱讀的同時,我積極鼓勵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超前預習、閱讀教材,有些學生總是比我的教學進度提前一章的內容,并把問我尚未講過的問題作為一種興趣、樂趣,甚至同學之間進行相互競爭。通過鼓勵學生閱讀教材、提前預習,實現了數學學習的良性循環,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一些原來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成績也有了飛速的提高。
3.2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創設適當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學生產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強烈愿望,進而轉化為一種對知識的渴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數學新教材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原來的教材相比可以說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章前圖的解說;章前引言的實際問題;與之相關的閱讀材料;甚至有些聯系實際的例題、習題均可作為創設問題情景的材料。當然,如果你把這些素材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適當的加工,效果就會更好。
3.3 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拋棄“高分低能”,講求知識與能力并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因此,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結論與過程的統一,是數學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背誦條文,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它排斥學生的思考與個性發展,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而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程度。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強調過程,就是強調學生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知識的體驗。它不但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各種能力,而且也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牢固。
當然強調探索過程,也要處理好時間問題,因為強調探索過程,也就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發展、創新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期效應",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綜上所述,課程改革不應只是停留在觀念游戲上,而應該深入到我們教學工作的實際中,真正做到通過課程改革引發實際教育教學中思想、觀念、方法等的改變,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貫徹于教學過程中,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