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聃?弓園
摘 要:水庫的修建給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過于追求水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水庫的修建也給庫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關鍵詞:水庫;生態環境;水質;影響
隨著我國對水利方面的重視,現如今建成水庫有8萬多座,水庫總庫容有5千多億立方米。但由于這些水庫大部分修建于50年代到70年代,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資源與技術方面的不足,部分水庫達不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且隨著水庫運行時間延長,水庫設施和各種設備不斷老化,有些水庫工程存在較嚴重的質量問題,水庫不能正常運行。尤其近年來,我國水電開發高速發展,在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時,不科學的水庫建設潛在的負面影響也逐步顯露出來,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積、生態惡化、物種減少等。
1 水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 對水質的影響
水庫建設施工期間由于工程殘渣、生活垃圾等不可避免的會對水質造成一系列不好影響。水庫蓄水后,被淹沒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和營養物質被水溶解,引起水庫水質下降;水庫建成后,由于水庫蓄水,上游水體由河道型變為湖泊型,庫區及上游游速減緩,一方面庫水滯留時間增加,有利于有機污染物在水庫中降解凈化,生化需氧量的降解量要比建庫前天然河流狀況下增加;另一方面庫水流速減緩,復原能力減弱,將使生化需氧量降解量減少。
主要表現為水庫水體鹽度增高、水庫水溫分層、庫中藻類繁殖加劇等。
1.2 對河流水文特性的影響
大壩攔斷江河后,會淹沒上游的土地,對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會產生大量移民。移民及城鎮的建遷會加劇人地矛盾,并由此加劇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和生態惡化,同時也將改變整個河流的水文情勢,比如水量、水溫、流速、水位及對泥沙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多年調節型水庫,影響相對較小的是日調節型水庫。水庫水位的變化與天然江河大不相同,這取決于不同類型的調節方式,以防洪為主要目的的水庫,其水位的變化在季節上與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變幅較大,汛期水庫處于低水位運行;在汛末蓄水,水庫處于高水位運行。這樣,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減少了豐水期流量,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標準。同時,提高了下游工業生產和農業灌溉的用水保證率,增加水電站的保證出力。
因為流域內的地表水與地下水有密切聯系,河流水文條件的改變必將影響地下水的水位
與水質變化。壩址上游水庫蓄水使其周圍地下水水位抬高,從而擴大水庫浸沒范圍,導致土地的鹽堿化和沼澤化。同時,攔河筑壩也減少了壩庫下游地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區失去自然條件,從而降低了下游地區的水資源利用率,對灌溉造成不利影響。
1.3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大壩興建后,庫區本身由于水面增加,水流變緩,由河道型變為湖泊型,水文條件改變較大,水中的營養鹽類、懸浮物以及沉淀物都將有所改變。
首先,水庫對陸生動植物額影響。水庫建設需要大量的移民、施工以及庫區形成的蓄水淹沒,淹沒陸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破壞原陸生植物系統,引起資源的變化。其次,對水生動植物的影響。此類影響更為復雜,不僅限于庫區的淹沒與動物棲息地環境的改變,還影響水庫下游河段水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生物物種因其生存和生活空間的喪失而面臨瀕危或滅絕。
1.4 可能誘發地震或者滑坡
水庫蓄水以后,迫使上游及其支流水位抬高,水庫兩岸在水體浸泡下,會產生個再造的過程,可能會誘發庫岸崩塌、山體滑坡、地震等災害。此外,水庫蓄水增加后壓力加大,可能會增加引發地震的頻次、加大地震的級別。當然并非所有發生在水庫附近的地震都是由水庫本身引起的。
2 對策建議
就生態而言,應盡量保持河道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這樣才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樣性。而水電工程建設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出發,則要求保持河道的通暢,減少河道的蜿蜒性,減少因摩擦等造成的能量損失。面對這兩者產生的矛盾,關鍵是將水電開發的短期工程經濟效益與長遠的生態經濟效益結合起來。
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解決問題的對策
2.1 科學規劃,優化工程設計
在工程規劃中,要結合生態水利的理念,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條件及自然環境,合理選定工程建設方案,盡量減少工程建設對自然地面的破壞。
2.2 重視水電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對河流水電開發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要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論證,提出預防或減輕負面影響的有效措施。
2.3 制定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水庫運作方案
加強水庫上游的水污染治理,對壩址上游地區的生活、工業、農業、牧業和漁業污染物進行截留和處置,削減攜帶至河流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避免其在庫區積累、沉淀和濃縮,以減輕河流水質的破壞程度。制訂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洪水調度方案,綜合管理洪泛區,有計劃的泄水,達到防洪減災、滿足上下游人民生產及生活需要、減輕因維修水庫而產生的負面影響的目的,用科學環保的流域綜合開發理念來開發水資源,達到水資源開發的最大效益的目標。
2.4 加強水庫流域的綜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體系的建設
水庫流域環境整治規劃和水庫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依賴于實施水庫流域的綜合管理,應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體系,從制度上保障水庫環境的根本改善。水庫管理部門應負責建立協調水庫流域地方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公眾參與的信息溝通渠道,及時發現水庫環境隱患和環境污染的累計效應,采取必要措施,積極地改善水庫環境。
3 結語
水庫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對河流系統水文情勢、地貌、形態、水質以及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水利建設事業和其他經濟建設一樣,出現的環境問題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目前,我們要把生態與民生理念納入到法制規范中,同時建立一套生態環境經濟評價體系,把生態環境經濟評價引入到項目評價體系中。
參考文獻
[1]方子云。用科學的發展觀研究水庫和水資源調度問題[J]。水利水電快報,2005,25(11):1-13。
[2]陳慶偉,劉蘭芳,孟凡光,等。筑壩的河流生態效應及生態調整措施[j]。水利發展研究,2007(6):15-16。
[3]趙慧君,張樂。光注大壩對流域環境的影響[j]。山西水利科技,2002(1):92-97。
作者簡介
周聃(1992—),男,瑤,廣西省賀州市富川縣,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本科在讀,水利水電工程
弓園(1992—),男,漢,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本科在讀,水利水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