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尚國慶
摘 要:在農村,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是兩種主要的養老形式。但是由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社會流動的加劇,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家庭養老面臨嚴重的挑戰;同時社會養老又面臨著目標人群覆蓋面過窄,保障水平低,農村養老機構發展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問題。為此,國家應采取強制措施,把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商業保險介入農村;根據農村社區所具有的特質,建立鄰里互幫小組;政府主導,吸引社會資金完善農村養老機構的建設等。以適應農村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關鍵詞: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策
1 引言
中國農村養老問題是一個大型的、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是實現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需要。農村養老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主要包括社會養老形式和家庭養老形式,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和經濟轉型,農村養老卻陷入僵局,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迫在眉睫。
2 農村兩種主要養老形式所面臨的問題
2.1 家庭養老及其面臨的挑戰
“積谷防饑,養兒防老”是一句在中國流傳千年的俗語,它深刻揭示了中國農村的養老觀。但是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改革的推行,社會流動的加劇,價值觀念等一系列因素的變化,對我國獨具特色的家庭養老產生了重大影響。
1、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養老負擔加重。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國的家庭規模不斷縮小,核心家庭數量迅速增加,加上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使農村老年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大大延長,這無疑加重了年輕人的負擔,原來有幾個子女共同承擔的養老責任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子女來承擔。因此說,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形式功能的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
2、社會環境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解除“戶籍”、“身份”的限制,一些農村青年開始走出家門,打工闖天下,而年齡偏大的老年人只有獨守老房,過著孤獨、寂寞的日子。若移居城市同子女一起生活,他們則面對著重新社會化的困境,他們寧愿選擇獨守老房的生活。這些老人的養老仍然得不到任何形式的保障。
3、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農村家庭的養老功能在起作用,主要是依托土地。農村老年人通過轉讓土地的使用權給子女以獲得養老,但我國的特殊國情使土地養老保障的功能嚴重不足。一是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52畝,有666個縣人均耕地在國際警戒線0.8畝以下。二是隨著城市化和非農產業的發展,已有大量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征用。三是農產品投入大,產出低,我國農民不但享受不到政府補貼,而且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完全由自己承受。四是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處置權,農民不能變賣土地來養老。[1]而且最近幾年,由于糧食價格下降,許多農民開始外出打工也放棄了對土地的使用權。種種原因,使我國土地保障的養老功能在弱化。
2.2 社會養老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和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迫切需要農村從家庭養老轉向社會養老。 然而在農村,社會養老也同時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1、農村養老保險目標人群覆蓋面過窄,并且缺乏法制化的規范
近年來,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雖然不斷地進行推廣普及,但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比例占適齡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而且這一保險制度的持續性很差。同時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缺乏法律的強制性保證,與自我儲蓄養老保險沒有多大差別,使農村老年人對這一保障制度心存疑慮。
2、保障水平低,農村投保積極性不高。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大投資致力于農村養老保險,新農保陸續推行,但從總體上看,這種養老制度保障水平低,同時還有很多的老年人把養老寄托在“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上,以及由于養老保險的兌付期太長,使農民并不接受這一養老制度。并對這一制度存在著懷疑和不理解等心理因素,社會保障意識極其薄弱。這些心理因素勢必會影響他們參保的積極性。
2.3 農村養老機構發展不完善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老人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然而在大部分農村養老機構少,養老機構設施總量供給不足,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申請入住養老機構的條件和程序比較復雜等都大大限制了農村老人入住養老機構養老的機會。
3 相應的政策及措施
人口老齡化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政府從農村實際出發,多方著手,加快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滿足老年人物質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3.1 政府應采取強制措施,把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推行的養老保險以“自愿”作為重要的原則,同社會保障的“強制性”相違背。從世界其它國家情況看,社會保障都是由政府出面強制建立的。由政府強制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有效解決因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減少個人分散決策的成本,克服個人“短視”而引起的保險缺失問題,從而建立“安全網”以保證社會穩定。[2]因此,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應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一致,由政府強制建立。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政府,關鍵在于明確政府責任,喚醒農民的權利意識,盡快將農民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
3.2 政府實行政策傾斜,鼓勵和支持農村家庭養老
在農村家庭養老方面,政府應實行適當的政策傾斜,一方面是加大多子女對父母協議養老的落實力度。例如,對經濟條件較好的子女,應進行說服教育并力促其簽訂養老協議,使父母隨其養老。另一方面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除了強化精神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倡導的傳統孝道思想外,還應該用適度的經濟杠桿作為手段,促使成年子女意識到贍養照顧老年人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采用榜樣示范教育和日常生活宣傳等方式,從而使家庭養老保障長期深入發展。[3]
3.3 商業保險介入農村,以彌補兩種養老方式的不足
“村村有公路,村村通公路”的現實條件為商業保險攻占農村這一潛在的巨大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目前,商業保險在農村的主要針對是兒童,并沒有去開發養老市場。商業保險應發揮其專業優勢,提供優質的服務質量去開拓這一巨大商機,以彌補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的不足,發揮為老年人提供可靠的晚年生活保障功能。
3.4 建立鄰里互幫小組,充分發揮鄰里功能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對于同質性較強的農村,鄰里這一初級的社會群體在傳統的農村發揮著“守望、共生”的重要功能。我們可以發揮農村鄰里的互助、互幫的作用,組織農村老年人組成鄰里互助、互幫小組,開展鄰里互助服務,給生病的老年人以足夠的幫助,如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等,村委會可以累積每個低齡老人照顧他人的時間,同樣在以后的生活中,低齡老人可以得到同等時間的照顧。
3.5 政府主導,吸引社會資金完善農村養老機構的建設
面對農村養老機構養老難的現狀,政府應一方面推動農村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提高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民辦養老機構發展。通過采取資金補貼、公建民營、稅費優惠、政府購買服務等優惠扶持措施,引導社會資金從事養老服務事業,促進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推動養老服務事業社會化。
參考文獻
[1]王遷.福建省農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課題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新[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2]孫文基.試論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的基本思路[J]農業經濟,2006(02):57
[3]李榮蓮.我國農村家庭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交際,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