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憲?袁陽
摘 要:若爾蓋扎達寺鎮地處川西高原,是典型的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新時期民族地區人口逐漸增多,社會經濟長足發展,同時凸顯的社會問題也逐漸顯現。作者認為民族社區建設是解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社區建設;多民族;共同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2013年研究生創新項目“關于藏區現代化城鎮功能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CX2014SZ23。
1 社區當前運行的社會現實問題分析
1.1 社會矛盾顯露,社會問題增多,維權意識高漲,上訪群體增多,矛頭直指政府
隨著近十年經濟的發展,社區開始由原先的部落宗教社會狀態向法理社會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有幾種助推力扮演著重要的作用。1,隨著交通道路的打開一改過去閉塞的狀態,自身經濟的得到極大的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導致人民接觸外界的信息的機會日益增多。二是,外出工作學習的群眾回到社區將外界的信息帶到社區,并將現代社會的運行規則依次傳遞給社區人群。第三,外來務工經商的人員無意識的將內地對待政府的的行為準則傳遞給了社區居民。鑒于民族地區特殊情況。很多時候容易導致群眾與政府的矛盾被利用歪曲和擴大化,甚至被民族分裂勢力涂上顏色并加上宗教進行包裝。
1.2 民族地區的社區面臨著“總體上的落后性,文化上的復雜性”
首先是體現在民族地區的社區任然有著它先天因自然環境而造成的落后性,隨著安居工程的實施,大部分民族地區的居民開始安居下來,形成現代城鎮社區的規模。但由于以游牧為主的生計方式導致大多社區居民沒有能夠固定的生活在社區的經濟基礎,相應的如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和娛樂文化配套設施匱乏,很多藏族社區居民主要勞動力任然在草場上生活,這樣很多時候社區就只能是一座空虛的建筑體。文化上,社區內不同民族居民混雜居住在一起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相互交流,因為宗教意識形態為主導的一系列行為習慣差異導致的各種摩擦增多和誤解不斷加深,而追求根源就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導致的社會問題。
1.3 各種組織關系的復雜性
在藏區社會一直存在著宗教勢力和世俗政權角力博弈的斗爭,而普通民眾就是兩股力量爭奪的對象。一方面以寺廟為中心的宗教勢力需要維持其原有的宗教地位,以及其圣神性與影響力。另外一方面,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也實施了各種政策來保證其地位被認可。政府往往通過加強行政力量對寺廟的干預以及財政的轉移支付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來吸引民心。在強大的行政力量下,寺廟的活動受到嚴格的監督,這樣寺廟的力量逐漸趨于式微。而對于轄區的社區民眾來說,他們往往能夠享受到政府投入帶來的好處。
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社區需要世俗政府投入更多的經濟支持以維持和促進生產的發展;另外一方面需要到寺廟尋求精神信仰。自然很多的信仰者陷入兩難的境地。但由于政府沒有處理好新時期更多的社會矛盾例如:社會不公平,貧富分配不均等。而社區生活居民有著更多的利益訴求,當這種利益訴求由通過激進的途徑和形式表達的時候,社會矛盾就容易被別有用心的敵對分子利用并且激化,并且這種矛盾很容易蔓延開來,從抱怨政府的不公平到對其他的漢族、回族的仇恨的加深并反應到現實的生活中去。
1.4 平和與穩定性
總體來說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都相對平和,沒有上升到需要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爆發沖突。這一方面與各個民族宗教信仰上,要求僧眾心性善良,在道德實踐中行善戒惡;另外一方面,法治社會的建立,政府強大的武裝力量也是整個社區處于相對安定的重要力量。
2 民族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一個健康積極發展的社區就是要能夠團結社區成員,形成向上發展的合力。同時健康社區的存在并不是說社區不能有矛盾,而是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有無論是來自社區內部還是外部的;力量推動社區問題的解決。實現社區成員在社區整體目標的同質化上不斷進步。在經濟社會轉型的時期,一方面為了建設若爾蓋扎打寺鎮社區需要社區成員團結一致。另外,社區是其民族地區特有敏感性,安定團結顯得尤為重要。
3 基于多民族視角如何建設民族社區
3.1 首先是在藏族民族內部建設和諧社區,由于很多的藏族社區都是新新的民族社區,社區成員之間文化參差不一
有學者研究認為,要在陌生人的世界里建設和諧社區,關鍵是要找到能夠整合社區各種陌生人的主導力量,找到社區凝聚的核心力量,強化社會社區的社區建設指導地位,實現社區功能的回歸,明確社區組織的功能定位,讓社區組織發揮自身功能,通過功能調適,實現不同組織間的功能耦合和互動協作,并不斷推促社區組織結構創新,以形成社區建設的整體合力與動力格局,達到社區系統協調運轉的最佳狀態。打造社區共同體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實現社區成員的共同利益的締造。只有將各個民族的利益來至藏族人群內部人員的利益相互連接起來,成為彼此休戚相關的成員,認識到雙方對于彼此之間的重要性,對于加深了解和相互認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應注重從民族地區的文化特性出發,挖掘民族地區內部的社會潛力
只有從內部出發,這樣才能有助于社區居委會真正發揮社區管理的推動者與執行者的職能,提升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社區能力。藏族漢族回族地區民族自身文化有著各自的不同。但無論是藏傳佛教,伊斯蘭教還是道教以及儒家傳統教育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教導人們要心底善良多做善事,尊敬長者,孝順父母等符合現代人類文明標準的規范和禮儀。社區可以從此處著手,舉辦各種活動,讓不同民族的同胞能夠在對共同美好的文化基礎上產生對彼此的認同,從而在更大程度以及范圍上了解對方宗教以及文化的不同。盡可能吸納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當然鑒于社區居民普遍文化素質偏低的情況,因此實現這項工作也就不是一早一夕的功夫能夠完成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從現在的學校教育抓起。
3.3 正確的輿論導向讓更多的社區不同民族群眾之間相互交流澄清認識誤區
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民眾之間被證實了是有可能很好相處并且產生融合的。其中“藏回”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轄區內的任何民族成員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高低之分。很多產生于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是由于“誤區”造成的,藏族民眾往往不知道伊斯蘭教信奉的教義與內容以及鎮上社區的清真寺。而往往漢族人因為知識的不知道藏族回族群眾的禁忌,而有意無意間冒犯到他們。而這種冒犯往往因為溝通的不順暢導致彼此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3.4 社區融合是生活在一起的民族同胞找到共同歸屬的基礎
社區作為少數民族同胞生活的載體,是發生涉及民族因素突發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數民族同胞的社區融合度越高,就表明把自己做為社區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愿意并經常和社區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溝通,當他們在以后無論是生活還上還是工作上遇到問題時,就會找與他們生活貼近鄰居、社區或者街道等相關的政府部門尋求幫助。而且在此時他們不會把自己看成是孤獨的個體,而是把自己看成是社區大家庭的一份子,他們的歸屬感和認同社區并不屬于他們,社區的發展與己無關,他們的社交范圍狹小,只限于老鄉、同族人員,這樣就與社區形成了隔離態勢。如果少數民族同胞與他們所住社區融合度低,那么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就比較漠視,形單影只,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實體生活中都比較邊緣化。他們在社區中缺少的不僅僅是物質,在社交和精神上都缺少社區的支持,他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很低。那么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不會找社區等相關部門尋求解決,而是去尋找屬于他們這一類的群體來尋求精神上的撫慰,如有共同信仰的本民族同胞或者群體,有共同境遇的群體也就是這些游離于社區邊緣的少數民族群體很容易自身產生對其他人群的仇恨以至被打著民族平等旗號的分裂分子或反動組織所利用,對國家對社會帶來危害。
3.5 各個民族領袖之間的交往溝通有利于彼此民族之間的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在民族宗教氛圍濃厚的地區,宗教領袖的行為往往對信教群眾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作為模范引起效仿的作用。當地政府的主要領導,藏傳佛教寺院的活佛,清真寺的阿訇等需要實時保持良好的溝通,共同成立社區民族關系促進委員會的成員,平等友好相處,并且挑選恰當的時機出現在公共活動的范圍內。讓大多數民族群眾能夠知覺了解到他們領袖對于其他不同民族生活的尊重認同和信任。搭建平臺讓各個民族的骨干至少分子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共同體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1] 馬戎. 內蒙古草原牧區的蒙漢關系演變及影響因素——以錫盟東烏旗一個牧社區為個案[J]. 西北民族研究. 2009(04)
[2] 單菁菁. 社區歸屬感與社區滿意度[J]. 城市問題. 2008(03)
[3] 李清源. 藏區生態和諧發展與藏族生態倫理文化[J]. 社科縱橫. 2008(03)
[4] 陳曉華,張小林. 國外鄉村社區變遷研究概述[J]. 皖西學院學報. 2007(05)
[5] 嚴慶,白少雙. 國家發展西藏教育政策回顧與評析[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2)
[6] 劉志揚. 西藏鄉村政治結構中的家庭、村落與基層政權組織——以拉薩市娘熱鄉為中心的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6(09)
[7] 劉志揚. 藏族農村家庭的現狀與演變——西藏拉薩郊區農村個案研究[J]. 思想戰線. 2006(02)
[8] 王躍生. 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變動分析[J]. 中國社會科學. 2006(01)
作者簡介
嚴憲(1991—),湖北恩施人,西南民族大學社心碩士研究生,從事藏區社區管理研究。
袁陽(1958—),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社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從事哲學/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