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林倩?姚書云?郭凱旋
摘 要:本文以新修訂民訴法對虛假訴訟行為的規制為視角,提出如何進行刑事規范的質疑。首先,分析了虛假訴訟行為的特點、危害性;其次,探求了進行刑法規制的必要性;隨后,采取比較法、調查法等方式,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立法規定,深入分析我國在處理虛假訴訟問題時刑事立法及司法實踐中的不足,進而提出設立虛假訴訟罪的觀點。
關鍵詞:民事虛假訴訟;危害性;虛假訴訟罪
“本文系2013年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活動資助項目,項目名稱:民事虛假訴訟的刑法規制---新修訂民訴法視角下虛假訴訟罪設立的必要性,項目編號:13XZ-BZX-003”
當今社會,隨著權利本位觀念的確立,訴權濫用現象日益嚴重,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普遍增多。虛假訴訟行為不僅損害國家、社會、第三人利益,也嚴重妨害民事訴訟的正常進行、擾亂司法秩序。由此,對其規制顯得尤為迫切。新民事訴訟法呼應了這一現實,創制新的法律規則限制虛假訴訟行為,雖可圈可點,然而,立法上的突破也“衍生”了困境。所謂困境,即對虛假訴訟行為如何定罪的問題。毋庸置疑,虛假訴訟行為從主觀惡性、行為手段、行為后果和危害性來看,達到一定程度,超出民事責任的范圍時,應當適用作為最后性保障手段的刑事法律規范,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 虛假訴訟的概念界定及社會危害性分析
1.1 虛假訴訟行為的概念界定
1.新修訂民訴法視野下虛假訴訟行為的含義
我國民事訴訟法將虛假訴訟定性為民事訴訟的妨害行為,適用民事強制措施,新修訂民訴法第112條、113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所確立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通過規定嚴格法律責任的方式遏制虛假訴訟行為。[1]
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惡意串通,通過虛構事實、偽造證據使法院作出錯誤判決,從而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例如:債務人甲為逃避對債權人乙的到期債務,與第三人丙惡意串通,虛構甲丙之間借貸關系并偽造借條,通過訴訟轉移財產,致使甲對乙的債務無法履行,嚴重損害了乙的合法權益。
2.虛假訴訟行為的特點
(1)案件類型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領域。涉及合同領域、物權變動領域、婚姻家庭糾紛領域等。虛假訴訟案常常高發于以下幾類案件: 被告為資不抵債的訴訟主體, 尤其是其財產已進入法院執行拍賣程序的案件;國有、集體企業,尤其是改制中的國有、集體企業為被告的案件; 政府規劃拆遷區范圍內的公民作為訴訟主體的分家、析產繼承、買賣案件;提起離婚訴訟前的某一時期, 夫或妻一方經法院裁決債務案件異乎尋常多的離婚案件;其他可疑的案件。
(2)多以調解方式結案。當事人更樂于選擇調解或和解方式,其原因在于程序簡便、快捷,在雙方平等自愿原則下,不需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當事人無需為此偽造證據或在審判程序中作秀,降低了訴訟風險。
(3)雙方當事人之間有著特殊關系。這種特殊關系或表現為親戚、朋友等身份關系,或表現為金錢等特殊利益關系。正因為此,當事人惡意串通便有了共同基礎,產生了“合作”的動力。
3.虛假訴訟行為的危害性分析
虛假訴訟行為的產生,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次,立法缺乏相應的制裁,更加劇了虛假訴訟行為的猖獗;再次,缺乏相應的法律救濟,利益受損害的國家、社會、第三人救濟途徑不足。
虛假訴訟行為后果較為嚴重。一方面,損害國家、社會和第三人利益;另一方面,擾亂司法秩序,妨害民事訴訟的正常進行,也會導致司法不公現象的產生。
2 虛假訴訟行為的理論考察
2.1 對虛假訴訟行為進行刑法規制的必要性
1.受損利益救濟的需要。對權利的救濟而言,賦予當事人相應的救濟權實屬必要,與此同時,通過法律實施,減少不法行為的產生,在很多程度上可以減少權利受損現象。
2.從本質上講,虛假訴訟行為是一種民事訴訟的妨害行為。民事訴訟公正和效率價值及民事訴訟的目的論要求排除訴訟妨害行為,維護正常的民事訴訟程序。我國民事立法對虛假訴訟的規制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關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誠實信用作為民事訴訟基本原則在賦予司法人員自由裁量權的同時,也要求當事人遵守誠信(真實)義務。若當事人采取偽造證據、虛構事實的方式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法院可依誠信原則對此行為加以否定和排除;二是有關適用民事強制措施的規定,該規定在上文中已經提到;三是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規定,體現在新民訴法第56條第(三)款。第三人在符合法定條件下,可以請求法院變更或撤銷錯誤的或損害其合法權益的法律文書。然而,民事規制難以有效遏制虛假訴訟行為,且在其因嚴重損害社會或第三人合法財產權益,或因偽造證據等行為嚴重破壞司法秩序足以構成犯罪時,刑事懲罰實屬正當和必要。
3.保障社會利益和司法秩序的需要。防止訴權濫用是訴權保障另一方面,當事人濫用訴權,進行虛假訴訟的,應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即在駁回其請求的同時,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2.2 國外主要國家有關虛假訴訟的刑事立法概況
對虛假訴訟行為的刑事處罰,我國在實踐中或歸入財產犯罪或歸入妨害司法罪中,依行為人具體行為方式的不同定詐騙罪、敲詐勒索罪、偽造證據罪等。上述罪名在解釋虛假訴訟行為時要么不合理,要么罪刑不相適應,難以發揮刑法懲罰犯罪、保障社會秩序的功能。考察國外立法,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直接規定訴訟欺詐罪或相似罪名。
意大利刑法對虛假訴訟行為專門作出規定,罪名為“訴訟欺詐”。并規定在“侵犯司法管理罪”中;新加坡刑法對虛假訴訟行為規定了相似罪名,即“采用欺騙手段接受非應得數額的判決罪”、“采用欺騙手段或者不誠實地在法庭提出權利要求罪”,并規定在“妨害司法罪”中。
2.以詐騙罪定罪
德國刑法和刑事司法中以詐騙罪對虛假訴訟行為追究刑事責任,認為虛假訴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三角詐騙”,認為法院既是被騙者,又是交付者。日本刑法同樣采取該理論。
3.以財產犯罪和妨害司法罪分別處罰
這與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大體相同。如:西班牙刑法將虛假訴訟行為分為侵財性和非侵財性兩種類型,其中,侵財性虛假訴訟作為詐騙罪的結果加重犯,其刑法規定“假借訴訟程序行騙的,處6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徒刑”,刑罰高于普通詐騙。
3 我國現行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3.1 “虛假”的認定較為模糊
正因為“虛假”認定上的困難,也相應降低了該條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在一般的民事訴訟中,兩造對立,雙方利益的沖突有利于發現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以解決糾紛。而當民事訴訟規則和程序(尤其是自認和認諾)運用于當事人惡意串通,虛構事實、偽造證據的行為時,其作用則難以發揮,進而阻礙案件真實的發現。
“虛假”內涵的模糊性和判斷標準的不確定性需要法官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在審理案件時,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并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同時,由于虛假訴訟行為本身造成對他人合法權益的損害,允許權利受損一方尋求救濟的現在應適當減少。
3.2 對虛假訴訟行為引起的后果救濟途徑不足
當事人惡意串通,通過虛假訴訟行為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無論其目的是否達到,“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在法院未發現當事人虛假訴訟而做出錯誤判決的情況下,受害的第三方可以通過第三人撤銷之訴或民事再審程序獲得救濟。而在多數情況下,當受害方為自然人時,第三人撤銷之訴和民事再審程序較易適用,而當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時,權利如何救濟則陷入困境。雖然公益訴訟已納入民事訴訟領域,但只限于環境污染、侵害眾多消費者權益的公共利益,范圍較為狹窄。
具體而言,在承認有權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可以作為有獨立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情況下,其參加的案件范圍也僅限于兩類,在行使撤銷權的范圍上當然也受到相應限制。因此,在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對其救濟不易實現,這也將成為理論和實務中的難題。為減少此種情況的發生,可以較對自然人利益侵犯而言適當加大當事人的不利后果。
3. 3 虛假訴訟行為如何進行刑事處罰存在模糊性
虛假訴訟行為存在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在其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情況。對虛假訴訟行為如何定罪,理論上和實踐中存在詐騙罪說、構成妨害司法罪說、無罪說,也有學者提出應新增虛假訴訟罪,以順應民事訴訟的需要。具體分析如下:
對于詐騙罪而言,其客體為公私財產所有權,客觀方面表現為采取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式,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并基于錯誤認識而做出財產處分行為。而虛假訴訟作為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盡管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且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被欺騙對象(法院)并未因此處分財產,遭受損失。真正的受害人(與爭議案件相關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并非基于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而是基于判決的既判力而承擔責任。更值得注意的是,虛假訴訟更多的是擾亂司法秩序、破壞正常的司法活動,而非單純侵害財產權利,應歸入妨害司法罪的范疇。以具體的妨害司法罪定罪處罰。
對于無罪說,由于立法已明確規定了虛假訴訟行為的法律后果,即在構成犯罪時追究刑事責任。若虛假訴訟行為中當事人采取以暴力、威脅、賄賂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因其符合刑法第307條妨害作證罪的犯罪構成,應當以妨害作證罪定罪處罰。
4.建議新增“虛假訴訟罪”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設立虛假訴訟罪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擊惡意訴訟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虛假訴訟行為方式多種多樣,如果沒有規定虛假訴訟罪會出現以下情況,從總體上看,在目前刑事立法框架下,若當事人采用虛假訴訟行為,情節嚴重,達到刑事犯罪的程度,僅可依妨害作證罪和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定罪處罰。由此,應當說,當事人只有在偽造證據方面達到犯罪程度,才能追究刑事責任,而其他虛假訴訟行為只能采取民事制裁措施,其弊端可窺見一斑。
無論當事人采取何種方式,只要達到一定數額造成嚴重損失或對司法秩序嚴重破壞構成犯罪,即可以虛假訴訟罪追究刑事責任,從而達到全面規制虛假訴訟行為的效果。同時,突破了刑事理論上的困境。
參考文獻
[1]宋朝武.民事訴訟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
[2]尉蘭琴.試論虛假訴訟.[J].載《隴東學院學報》.2010年
[3]馮艷萍.論民事審判中虛假訴訟的刑法規制.[J].載《法制與社會》.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