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言? 杜志敏
摘 要:民歌是經過勞動人民口頭傳唱、加工、提煉而成,其感情豐富、思想深刻、語言質樸、曲調優美。民歌題材廣泛,形式、風格多樣,它主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各個方面。有勞動歌曲、敘事歌曲、禮歌歌曲、愛情歌曲、游戲歌曲等。本文通過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的講解,讓讀者了解民歌的分類以及各類的民歌的特點,了解我國璀璨的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民歌;勞動號子;山歌;小調
中國民歌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以農耕為主的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活和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這種生活方式是離不開勞動的。最早的民歌就是為了減輕勞動而發出有節奏的呼聲,也就產生了民歌。民歌是經過勞動人民口頭傳唱、加工、提煉而成,其感情豐富、思想深刻、語言質樸、曲調優美。民歌題材廣泛,形式、風格多樣,它主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各個方面。有勞動歌曲、敘事歌曲、禮儀歌曲、愛情歌曲、游戲歌曲等。在體裁上和形式上有山野之曲、有里巷之歌,有勞動時喊的勞動號子、有勞動時抒發情感的山歌、有反映現實生活情趣的小調。
1 勞動號子的種類及藝術特點
勞動號子在北方稱“吆號子”,南方稱“喊號子”,四川也稱“哨子”。 是一種直接伴隨著勞動歌唱的歌曲,通常是集體勞動時歌唱。產生并應用于勞動的民間歌曲,具有協調與指揮勞動的實際功用。在勞動過程中,尤其是集體協作性較強的勞動,為了統一步伐,調節呼吸,釋放身體負重的壓力,勞動者常常發出吆喝或呼號。這些吆喝、呼號聲逐漸被勞動人民美化,發展為歌曲的形式。從最初勞動中簡單的、有節奏的呼號,發展為有豐富內容的歌詞、有完整曲調的歌曲形式,是勞動情緒的直接體現,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過勞動號子表現出勞動人民的樂觀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它包括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
勞動號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一領眾合”的基本演唱形式,即一人領,眾人合,或者眾人領,眾人合。勞動號子的歌唱形式也有獨唱、對唱、齊唱等,但一領眾和是最常見、最典型的歌唱方式。領唱者往往就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領唱部分常常是唱詞的主要陳述部分,其音樂比較靈活、自由,曲調和唱詞常有即興變化,旋律常上揚,或比較高亢嘹亮,有呼喚、號召的特點;合唱的部分大多是襯詞或重復領唱中的片段唱詞,音樂較固定,變化少,節奏型強,常使用同一樂匯或同一節奏型的重復進行。
2 山歌的種類及藝術特點
這里所說的山歌,是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山歌多在戶外演唱,其曲調往往高亢、嘹亮、節奏自由、悠長,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自由抒發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小曲,它直暢而集中地抒發感情,是為勞動人民所十分喜愛的一種極為普遍的民歌體裁。漢族許多地區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間稱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歌種”。山歌的音樂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現方法和熱情、奔放的音樂性格。往往曲調的一開始就出現全曲的最高音,熱情洋溢,任其自由傾瀉,而不需要多層次的鋪墊或感情的節制,因而易于感人。山歌的音樂并不過多地講究形式上的修飾,表現手法較單純,具有明確的表情目的。典型的山歌一般無規整節拍,節奏悠長、自由。山歌可分為陜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內蒙古的“爬山調”,青海、甘肅的“花兒”、“少年”,湖北的“趕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慢趕牛”、“掙頸紅”等。
由于山歌多在野外歌唱,環境空曠,不受勞動的限制,歌唱者可以無拘無束地抒發內心情緒,因此,山歌的特點一般是節奏比較自由,音調比較悠長,在演唱時,往往可以根據歌唱者當時的情感需要,時而延長、時而縮短它的節奏,曲調也有自由的變化。花兒(少年)是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較大,常有跳進,音樂的進行常曲折而多層次。音樂結構多為上下兩句體,但須唱兩遍方完成一段歌詞。
3 小調種類及藝術特點
小調是我國民歌數量中最多的一類。一般地說,山歌就是“山野之歌”,小調就是“里巷之曲”。 一般指流行于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歷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民間俗稱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謠﹑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絲調﹑絲弦小唱等﹐小調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種統稱。它是人們在勞動之余,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因有職業藝人與半職業藝人的傳唱,并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加工提煉的成分較多,詞、曲即興性少,較定型化,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調相對來說流傳面較廣,遍及城市和鄉鎮,其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按照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小調分為抒情小調、詼諧小調、兒歌和小調四類。
小調有較多的藝術加工的形式。它的曲調流暢、節奏規整、結構均衡和完整。同時小調的演唱還有樂器伴奏,雖然是隨腔伴奏,但在曲調上加上了花音和間歇的托稱音﹐以及過門的運用等,使音樂得到了豐富,加強了諧音和連貫的效果。它的歌詞不是即興創作的,而是通過一定的傳授關系和唱本來傳播,所以比較固定。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詩經》中的某些敘事性篇章﹐已經孕育了這一體裁的某些因素。漢代的相和歌就是用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謠(清唱一類的歌)有明顯不同﹐相和歌可以說是小調的源頭之一。小調在流傳過程中﹐其曲調由于歌者的個性﹑審美習慣﹑填配新詞﹑唱法不同等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因而形成不同的變體以及蘊含著不同的情緒和表現性能。
結語: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不同民族、不同特色的民間音樂作品。民歌就是民謠,它產生在民間、流傳于民間。民歌是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經過集體的加工、提煉而成為完整的藝術作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風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樂語言幽默簡練,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彩,中華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東西南北各民族的風格各具色彩。中國民歌也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華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威嚴挺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民歌如同浩瀚的大海。是世界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文化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民族音樂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
[2]劉伶俐 《中國民歌的分類及特點》 音樂時空 201206
[3]張勝波 《淺談中國的民歌》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06
[4]張躍虎. 試論傳統黎歌的藝術特征[J]. 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4(04)
[5]呂驥. 中國音樂學、樂學和有關的幾個問題——在全國民族音樂學第三屆年會(少數民族音樂專題)上的講話[J]. 音樂研究. 1985(01)
[6]吳淑雅. 民族聲樂研究有感——淺談漢族民歌的幾種分類方法[J]. 藝術教育. 2008(08)
[7]段紅瓊. 關于中國民族音樂、傳統音樂、新音樂概念的思考[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1(02)
作者簡介
暢言(1964—),女(滿族),遼寧省鞍山市,本科,音樂系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