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駿
摘 要: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是中國美術史上第一部較為完備和系統的通史,以其創體例、開先河的歷史價值聞名于世,影響深遠?!稓v代名畫記》中的許多觀點都體現了一定的美學思想,尤其是文人畫美學思想,它對文人畫的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重在探討以下幾個方面:《歷代名畫記》美學思想中的重自然、尚意、倡自我。
關鍵詞:歷代名畫記;美學思想;自然;意;自我
1 重自然
中國自古以來就把事物的本性“自然”視作美,也把“自然”標榜為文學藝術創作的一個準則,所以也就出現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彥遠雖說不是第一個倡導“自然”為美的,但他卻是第一個系統地明確“自然”的美學家。
在《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多次提到“自然”或“天然”的概念。如在第一卷《敘畫之源流》中提到:“夫畫者……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繇述作。”在第七卷評嵇寶鈞的畫并批評姚最重“師范”的觀點時說:“彥遠以畫性所貴天然,何必師范?”[2]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他所構建的“畫分五等”的評價體系中,“自然”被置于“上品之上”的最高等次,正所謂:“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眾妙?!盵3]由此可以看來,“自然”是他標榜繪畫的最高價值和目標。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的“自然”,強調的是繪畫中的形與神、形與意的統一,同時又特別反對離開“神”和“意”的單純的形似和過分的“謹細”。因此,“自然”在美學上的一個首要的意義就是反對把繪畫當成是單純描繪物體的表面形態。正如東晉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的觀點。這種機械刻板的純技術性的反對,也正符合中國古代文人畫家提出的主張。
張彥遠的“自然”既是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是高度自由的創作心態。而他之推崇“自然”,也還有另一重要意義,那就是強調天才,反對模仿。而且,繪畫所要揭示的自然之“道”,所要表出的“氣韻”或“骨氣”,也都不是單靠模仿就能達到的。
2 尚意
謝赫在“六法論”里提到的“氣韻生動”就是對中國繪畫中神韻或者氣韻的一個重視。文人畫不專主于形似。不專主于形似,就是更重視神似。而重視神似,其落腳點就在于寫“意”。
張彥遠以意為本的理論,一方面是要求畫家要有一種超然的審美態度,另一方面是要求深入對象的“內部”并對其進行整體的把握。因此,以意為本,也就是要超出形似和技巧的局限,以表現對象的神氣(或“本質”)作為繪畫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對對象的“形”進行高度簡化的處理。從這種理論來看,文人畫的簡、拙、淡等特點的形成,其實也與強調“立意”和“寫意”的看法有關。
從中國繪畫史的發展中不難看出,中國繪畫越來越傾向于寫意,越來越重視畫家個人情感的抒發。而晚明唐志契的一段話則更清楚地說明了“傳神”與“寫意”其實是一回事,他說:“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則得山環抱起伏之勢,如坐如跳,如俯仰,如掛腳。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而落筆不生軟矣。亦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綺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而落筆不板呆矣?!盵4] 從這個意義上說,繪畫是不可能離開主體的情感和想象去單獨表現所謂“神”或“氣韻”的?!吧瘛被颉皻忭崱钡谋憩F必須依賴于主體的情感和想象。
從張彥遠強調形、神、意的統一的角度來說,他的以意為本的思想,更進一步說是對中國繪畫從形的描摹轉向意境的創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繪畫所要表現的,既非單純的事物,也非單純的心靈,而是建立在心與物相統一的基礎上并進而以形與神、象與意相統一的面目出現的、完整的生命形象或意象。這個形象或意象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這種既客觀又主觀、既主觀又客觀的境界,正是中國繪畫的最高境界。這種由心與物的高度統一而創造出來的、處在“有意與無意之間”、“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境界,就是中國畫家所向往的高度自由、并且高度自然的境界。
張彥遠在這里事實上對顧愷之重“神”、謝赫重“氣韻”及唐代前期重“骨氣”的思想進行了一種主觀化的改造?!吧瘛?、“氣韻”、“骨氣”等等,在他看來,都是意中之物,或者說都是“立意”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張彥遠正是后世文人寫意畫理論的一個奠基者。雖然他所說的“意”,仍以“神”、“氣韻”、“骨氣”等等的表現為旨歸,并通過用筆和“形”的塑造來加以實現,但他將骨氣、形似、用筆統歸于“立意”的看法,無疑為文人寫意畫重視個人情感表現的審美傾向打開了一條通道。
3 提倡自我
提倡自我就是張彥遠強調的畫家在創作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盡管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非常重視畫家的師承關系,并且表現出明顯的崇古傾向,但他反對模仿。他所謂“畫性所貴天然,何必師范”,就是反對模仿的明證。同時他在論述謝赫的“六法”時也說:“至于傳模移寫,乃畫家末事。”即認為模仿前人的繪畫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也談不上是真正的創造。
張彥遠認為,繪畫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不能單純靠模仿或者以一種固定的法則來完成,需要發揮畫家自身的一些“靈感”、“想象”、“巧慧”、“意氣”,這也是他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的“妙悟自然”的另一種說法。“妙悟”既非理性的思考,也非普通的感官感覺,而是對事物本質的直覺。由于張彥遠認為繪畫不能只是描寫對象的形,而且要表現對象的神或骨氣,并通過表現對象的神或骨氣,進一步表現宇宙萬物“幽微”、“玄妙”的“道”、“理”或“天機”,而“道”、“理”或“天機”等等,是不能通過尋常的理性思考和感官感覺來達到的,因此,他認為只能通過“妙悟”來予以實現。張彥遠之后,郭若虛提出“氣韻非師”的看法,其實質也是認為“氣韻”不能通過既定的法則和慣常的理性思考去把握。但不能通過這些東西去把握,并不是說完全不能把握。他認為這要靠高尚的人品和個人的靈性?!懊钗蜃匀弧焙汀皻忭嵎菐煛笔侵袊L畫美學的一個重要看法,同時也是或主要是文人畫美學的一個重要看法。
張彥遠和文人畫理論家的強調天才和妙悟,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意義就是指:在繪畫創作中,要破除形似和技法的束縛,專注于事物內在精神的領悟和表現。而另一個意義則在于:在繪畫創作中,還必須有獨特的個人體驗和感受,并表現出獨特的審美意趣。
4 結語
《歷代名畫記》作為中國美術史上第一部較為完備和系統的通史,不但在前人基礎上發展了史論結合的寫作方法,而且開創了中國繪畫通史的體例,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張彥遠的美學思想不僅繼承了東晉顧愷之等人重“神韻”或“氣韻”的思想,而且越來越重視“意”與“意境”的表達。在其思想體系的構成中,“意”是一個最核心的概念。他所謂“自然”、“妙悟”,所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都是圍繞繪畫“本于立意”的思想來展開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對宋代以后以寫“意”為其主要特征的文人畫美學思想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他推崇“自然”和提出“妙悟”的思想,對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所呈現出來的美學思想,也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和文人畫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2][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4]唐志契.繪畫微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