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瓊
摘 要:每一件優秀的作品都要傳達一種情感,表現一種精神,從而引起人們心靈的震撼。張力,作為藝術作品中獲得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一個重要形式因素,逐漸顯現了它的價值。通過學習魯道夫·阿恩海姆的名著《藝術與視知覺》,對于視覺張力這一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文章再現了欣賞繪畫、設計、書法、雕塑等藝術作品時,視知覺的心理體驗過程,期望借助大師們的作品,給未來的藝術創作帶來更多的啟示。
關鍵詞:視覺張力;繪畫;雕塑;設計
藝術與視知覺是相關聯的,藝術對視知覺有著依賴性,而又可以充分利用視知覺的規律豐富藝術的表現力與時空感。在魯道夫·阿恩海姆所作的《藝術與視知覺》第九章中作者提出了影響視知覺的一個新的因素——張力。
1 淺析張力
在阿恩海姆看來“張力“是“不動之動”,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他從基本的張力的由來進行分析,提出的張力是在不動的式樣中感受到運動,就是大腦在對知覺刺激進行組織時激起的生理活動的心理對應物。這種張力多歸于為觀者的視線捕捉到觀看對象之時發生的心理變化。例如一幅油畫畫面中,腿部跨出的幅度決定了奔跑、跳躍、攀登的力量,當超過人體一定生理極限時,畫面的整個張力達最大。我認為張力不僅僅存在于運動及其相關動作、姿勢,張力來源于對比,只有對比才會出現張力。只有慢才能體現快的速度,只有小才能體現出大的體積,同樣,沒有靜止的物體就對比不出運動的張力,沒有直線的也襯托也不出曲線的張力。
阿恩海姆通過兩大理論基礎談到了張力產生的可能依據:一個是伽瑪運動研究試驗,實驗將短暫視覺延遲現象做了詳細的研究實驗,比較出各種形狀之間運動的方向和力的大小,從而得出以垂直定向上的運動和水平定向上的運動相比較,水平定向上的運動趨勢要比垂直定向上的運動強烈得多;就垂直定向上的各個方向的運動比較,向上的運動趨勢比向下的運動趨勢強烈些。另一種是俄普恩海默和布朗對運動力的研究。這兩種實驗驗證了不動的圖形在視覺上的力是不同的。阿恩海姆在后面詳細的論述了不動式樣中具有傾向性的張力的試驗。他從巴洛克風格實驗入手,印證了上面關于不同圖形之間的視覺運動的力的不同。如圓形中力的方向呈放射狀,相互抵消后靜止在畫面上。
在對張力做進一步的論述當中,阿恩海姆總結了幾個影響張力的因素,如:具有動感的火焰形狀,巴洛克藝術中的曲線的大量使用,以及在傾斜造成的動感中“作品所使用的媒介本身,也可以通過使畫筆和明暗線條作為加強其運動感的因素”。“傾斜”是阿恩海姆又提出的張力理論可能。他認為傾斜產生不穩定性從而產生包含傾向性的張力。阿恩海姆認為,傾斜是否能產生出運動效果,最主要的是要看物體是否偏離那個較為穩定的空間定向的程度。阿恩海姆繼續引用了姆威布雷奇的鐵匠捶擊動作連環照片和席里柯的愛普松高原上的賽馬會兩個案例說明傾斜帶來的強烈的運動感。其實,這種“傾斜”帶來的“傾向性的張力”來源于人類的本能。例如,當自己的身體出現傾斜時會不自覺的矯正身體向相反方向調整;當你一手提拿重物的時候,身體會不由自主向反方向傾斜。這種潛意識的存在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的手段。
畫面中的張力在繪畫時是在物體結構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夸張,才能夠達到運動的張力。抬起的手臂如何將張力表現為最大呢?就是將手臂的抬起幅度在符合身體原理的前提下,將其最大程度的彎曲。當然彎曲時需要全身肌肉的配合,如果沒有全身肌肉的配合,那么單獨抬起的手臂將是不自然的和生硬僵直的。例如,米隆的雕塑作品《擲鐵餅者》。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型。作者將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讓左足尖點地以支撐輔助,以頭為中心兩臂伸展,成上下對稱,從而使不穩定的軀體獲得穩定感。身體的正側轉動,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擲鐵餅的運動規律,又有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
2 藝術中的張力
“張力”不同于我們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運動,它是一種不動之動。“任何物體的視覺形象,只要它顯示出類似楔形軌跡、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間的表面等知覺特征,我們就會覺得它具有視覺上的張力。下面我將借助繪畫、雕塑、設計等作品的鑒賞,淺析作品中張力的藝術表現。
2.1 繪畫
大師徐悲鴻畫馬為世所稱,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巧妙構思、素有新意,其代表作《八駿圖》,最是為世人所愛。那飛奔揚蹄的瞬間,那隨風舞動的馬鬃,那瞬間鳴啼的嘶鳴,磅礴的氣勢、視覺的張力無所不在。這件藝術作品是著名的畫作,是靜態的圖形表現形式,但是當我們在欣賞它時,卻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心理體驗,除直接的靜態視覺感官體驗之外,還有更加深刻的心理動態體驗,我們感受到那畫中之馬似乎動了起來,在向著某一個方向奔跑。無處不體現著一種“不用揚鞭自會奔”“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豪邁奔放之勢。這種體驗是由于我們正常的視知覺系統所產生的,因不同的形狀、不同的空間組合,不同的色彩構成,還有圖形在畫紙中不同的位置,都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視覺張力最直接的體現。
2.2 雕塑
雕塑藝術從展示方式來看,是一種靜態藝術,“它只宜選擇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間的表情與形體運動”來傳達情感,但古今中外優秀的雕塑作品確實具有一種動感,能夠寓動于靜,破靜為動。阿恩海姆認為“一個視覺對象形狀并不僅僅是它的外輪廓決定的。”人們所知覺到物體形狀并不一定與該物體的實際邊線等同,例如:當一個人被問及一個盤旋式樓梯是什么樣子時,他只能用手指比劃出一個上升的螺旋形狀,也就是說,他并沒有把樓梯的輪廓線描繪出來,而只是描繪了它的結構骨架(主軸線)。德拉克羅瓦也有相似的見解“要想把一個物體畫出來,首先要把握這個物體主要軸線的對比,在運筆之前畫家必須對眼前之物的主要線條的對比有清醒的認識”,所以,一件物體的真實形狀往往是由它的基本空間特征所構成的。羅丹的名著《思考者》,身體的結構線是內斂的S形組成的,S形就像兩個圓形一樣,有一種內旋的視覺動力,兩個C帶來了圖形上的對稱和平衡,所以這種內斂造型能夠帶給人們一種穩定、含蓄、沉靜的視覺體驗,是對作品主題意境的最好的表達。
2.3 設計
在平面設計中,幾乎所有的形及所有的色彩都會作用于視覺并產生出或延續、或收縮、或膨脹、或外射、或旋轉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于形的內部與外部力的作用。我們視覺感知到得僅僅是形狀中潛在的一種向某些方向上聚集、散發或親切的力。它不是物理的力,而是視覺心理的力,是視覺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視覺張力問題涉及到對平面設計中形的內部結構和形的外在空間結構中的認知。如圖所示,世界五百強可口可樂公司的標志,這個標志堪稱設計界的經典,伴隨著企業的成長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不同的時代和文化的變遷,它仍然不變,閃爍著經典的光輝。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體代表著品牌的名稱,但是每次看到這個標志都有一種流動的感覺,仿佛是液體在向著圖形中字母順序的方向流動。這種視覺上的流動體驗很容易讓受眾聯想到可口可樂飲料入口時的那種清涼和爽快,涓涓細流在血管中瑩潤開來。廣告最直接的目的是刺激消費,毫無疑問,這個設計達到了它預期的目的,對這個標志的研讀和分析將給我們的廣告設計實踐帶來無盡的啟示。同為世界五百強之一的麥當勞公司的黃色M標志。同樣帶給了我們無限的驚喜,第一眼印象在廣告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標志的第一眼印象就像一個拱形的門,這種形狀的物體帶來的視覺力是向內的,就好比圓形一樣,有一種內旋的吸引力。每當看到這樣的標志,人就會不自覺的往里走,這就是視覺張力給銷售帶來的直接刺激。這種由視覺張力帶來的心理暗示,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課題。它在廣告中的應用和推廣,將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我發現在一件藝術品中,包含著一種特殊的平衡關系,它是在靜止和運動之間建立的一種平衡。這正是各種“張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各種張力相互作用,才能使視覺藝術成為生命形式,藝術的形式才能成為有意味的形式。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 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
[2]柳沙.《設計藝術心理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3]馬建青.《現代廣告心理學》.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