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 要:我國綜藝節目從《正大綜藝》開始,產生了百花齊放的狀態,形式也走向了紛繁多樣,從純藝術綜藝節目,到明星綜藝節目,再從明星綜藝節目到大眾綜藝節目,國內綜藝節目走過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大眾化的產生,隨之而來的也是諸多問題和挑戰,我們在抓住受眾心理的前提下,綜藝節目大眾化,引領正確的價值觀,使得大眾化趨向良性發展。
關鍵詞:國內;綜藝節目;受眾心理;大眾化
1 國內綜藝節目的發展
綜藝節目是一種娛樂性質的節目形式,其中可以包含多方面的內容,音樂,舞蹈之類的藝術形式都可以囊括其中,帶給觀眾視覺上的享受。
雖然綜藝節目可以囊括眾多的藝術形式,但綜藝節目上也呈現出了更多的差異。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就是綜藝節目中的代表之作,它是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在工作之余的周末,帶給人輕松快樂的感覺,何炅與李湘百變的造型,風趣的主持風格,使得收視率飆升,它也是第一個讓明星參與的綜藝節目,明星在節目上做游戲,機智問答,就好像明星是在平時生活中一樣,不再是只能通過電視熒幕看到,甚至可以知道一些明星的隱私或者八卦,《快樂大本營》無疑是成功的典范。除了明星參與的綜藝節目之外,益智節目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幸運52》和《開心詞典》在益智類綜藝之中首當其沖,它們擁有令人心馳神往的獎品,讓闖關者一路奮進,加上當時李詠和王小丫對于全場的掌控能力和不時的笑點,使得益智類綜藝節目深入人心。
即便是如此,也沒有經久不衰的節目,隨著時代的進步,跟不上時代一同進步的勢必會被淘汰。全民娛樂的氛圍在當時打的火熱,一波又一波的真人秀也逐漸浮出水面,《超級女聲》在當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收視率高,而且引領了當時的流行文化,使得年輕人為之瘋狂。“超女”的成功引領了又一次的真人秀綜藝節目狂潮,選秀節目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這種情況不但沒有產生一種良性的發展,反而使得綜藝性節目越發顯得浮躁不堪,廣電總局限娛令的頒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選秀節目就此被壓制了下去,只能另辟蹊徑來找尋其他提高收視率的道路。雖然選秀節目最終的結果并沒有很好的結束,但此時娛樂的方向已經從明星娛樂轉向了大眾娛樂,更加以觀眾為中心來娛樂。
《中國好聲音》是在選秀節目中沖出了一匹黑馬,首先是完全的真人秀形式,沒有主持人,只有評委和參賽選手,其次是新穎的模式,導師背對選手,選手的外形完全被摒棄,這與以往的選秀形式不同,注重的只有聲音,“好聲音”三個字被越發的凸顯出來,一張小小的椅子,轉動了當時整個中國。但后來隨著一些丑聞的出現,一些二線三線,甚至已經是一線明星前來,使得大眾娛樂的“大眾”二字略有缺失,也沒有第一季那樣的火爆了。
到這里為止,綜藝節目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每個電視臺都有首推的綜藝節目,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浙江衛視的《我愛記歌詞》《中國好聲音》,浙江衛視的《非誠勿擾》,好像形成了幾大格局一樣。但是娛樂就是這樣,一時的火爆并不代表永遠的火爆,雖然《快樂大本營》持續了16年之久,但仔細觀察的話,它其實一直都在改變,不光是主持人在改變,整個節目的主打內容,包括形式都在改變,“啊啊啊啊”很明顯就是一個改變,讓明星參與實驗,不光說出一個個科學知識,還能讓明星親自參與實驗,這些都是節目在迎合觀眾迎合時代的一些細微的調整,整個節目看來,其實只是名字沒有變化而已。
綜藝節目發展到如今,真人秀出現的概率越來越大,尤其是最近的《爸爸去哪兒》,把真人秀綜藝節目推向了一個高潮,其實想比其他綜藝節目,真人秀有它天生的優勢,這種優勢在《中國好聲音》中就用收視率說明了問題,但芒果臺在真人秀的基礎之上,用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切入點,將孩子與爸爸放在一起,這種天馬行空的碰撞,擦出了亮麗的火花,本來連廣告商都不看好的真人秀節目,取得了收視率第一的寶座。
中國的綜藝節目,從藝術形式上的單純表演,到以明星為主的娛樂方式,到以大眾為主的娛樂方式,再到以益智為主的娛樂方式,最后到真人秀上,以各種形式融合而成,以創新的思維為主的娛樂方式,中國綜藝節目走過了很遠的一個歷程,也終于走向了最為良性的發展,只有創新才是硬道理,才能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
2 綜藝節目受眾的心理分析
綜藝節目和新聞時政類節目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是緩解人們緊張的神經,在工作之余放松的,因此娛樂性尤為重要,但即便是如此,收視率是一切電視節目的前提,綜藝類節目有著自己的收視群體。
2.1 明星效應
綜藝節目大多每期都會請來嘉賓,或是宣傳新片,或是參與游戲,每期的節目都有自己的主題,在不同的主題下,請到適合的明星前來。有明星的助陣,很大程度上就增加了收視率,每位明星都有著眾多的“粉絲”,都有自己的群眾基礎,這些“粉絲”就是收視率最大的保證,對明星的喜愛會延至節目,他們會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的看完偶像的整場節目。因此大多數綜藝類節目請到的嘉賓,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當下火熱的明星,他們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一定程度上也是收視率的保證。
2.2 好奇心理
社會之所以會進步,是因為人有無窮的求知欲望,有對于未知的好奇和探索之心。對于受眾來說,也是一樣的,他們也有好奇心,也有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綜藝節目很大程度上就滿足了受眾的這種好奇心。
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是他們主演的電視電視劇或者是歌曲風靡一時,但這些都只是有劇本的基礎,也許他們演的和真實的自己是完全相悖的,演員是沒有人格的,他們需要去塑造電影需要的人格,但明星的真正性格是什么樣的呢?這會是每位受眾心中的問題,他們對于明星的真實面目有著好奇。綜藝節目相比有劇本和臺詞的戲,要來的真實多了,從節目中的游戲談話中,明星的性格顯然回暴露無遺,這個時候受眾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久而久之,這種好奇心會促使他去關注綜藝節目,因為綜藝節目可以滿足他的好奇心,這樣一來就又有新的受眾。
2.3 窺探隱私
八卦本來是一種帶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里面蘊涵著深刻的哲理與科學,但在當代社會中,八卦卻成為了明星周邊消息或者小道消息的一些代名詞。
其實八卦上面多少有好奇的影子,但這里把八卦單拿出來說,是因為它里面還包含著一些隱私的東西。其實隱私是一個人的權利,就好像領土一樣,都屬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作為公眾人物,想要完全的與世隔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你生存著,就無法控制自己是否暴露在外界視野中,很多的八卦也就是從這些地方出來的,明星換了一個城市居住,和另一位女星共進晚餐,這些其實都是個人隱私,但受眾喜歡知道這些事情的原因,因為有廣泛受眾的影響,對于隱私的挖掘也越來越多。綜藝節目會將這些當時敏感話題作為節目的一個噱頭,也許明星的回答無關痛癢,但是受眾就是想聽聽是怎么解釋這些八卦消息的,無形之中再次增加了節目的收視率。
窺探他人的隱私其實是一種不道德的事情,過分了甚至會違法,但是更多的受眾偏偏有這種想知道他人隱私的心理,綜藝節目也抓住了這點,俘獲了更多受眾的心。
2.4 “草根”心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草根”一詞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我記得是在《天下無賊》中的“傻根”王寶強一舉成名之后。如果說周星馳和成龍是善于塑造“草根的幽默”和“草根的偉大”,那么王寶強本身的經歷,就是一次“草根逆襲”,本來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群眾演員,也許和其他坐在北影廠門口演員無異,但因為憨厚的形象,天生的樸實面孔,使得王寶強被廣大觀眾認可。
綜藝節目之中也有“草根”的存在,一方面是請到這些“草根”的典型代表來節目做客,這其實與第一種明星效應一樣了,另一方面就是用這種“草根”的心理來看待正常綜藝節目。每位受眾都有著自己的明星夢,看著綜藝節目的同時,幻想自己成為明星,或者看到節目中的明星做的還沒自己好的時候,這種“草根”心理就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受眾看綜藝節目無非是為了追求身心愉悅,只要能讓受眾得到滿足,定能夠擁有收視率。
尤其是在真人秀發展之后,越來越多的“草根”憑借媒體的力量成為明星,看著其實都和自己無異,但經過了節目成為明星,內心上感覺自己也有著明星的潛質,相比已經成名的神秘光環籠罩之下的明星來說,反而是這種“草根明星”更深受喜愛。
2.5 共鳴心理
我們說真人秀帶動了“草根”的發展,除此之外,它還帶來了更多的東西,比如綜藝節目的“感同身受”。戶外旅游節目一直是以帶著受眾游山玩水的目的制作的,在正常節目中,受眾就好像親自體會到游玩的樂趣,親自去了一樣,這種受眾為主體的讓人感覺身臨其境的綜藝節目,無非更受喜愛。
最近播出的《爸爸去哪兒》則更能讓人感同身受,我們和明星都會為人父母,這點上毫無差異,但對于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困擾著年輕的父母們,明星也一樣,對于子女的教育,一樣也是他們的難題,綜藝節目將“親子”話題搬上了熒幕,受眾以第三方的視角來觀看,但其實熒幕上的爸爸和平常的自己一樣,這種“旁觀者清”的角度,更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也能夠學到應該如何與兒女相處,從電視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自己就是節目主人公一樣,這種綜藝節目,試問為什么不去觀看呢?
一切好的東西,都是能夠引發受眾共鳴的,好的音樂能讓人產生共鳴,好的電影也是能產生共鳴,好的綜藝節目也一樣,與受眾之間產生共鳴。
3 “大眾化”的內涵
3.1 “大眾化”并不是“低俗化”
很多人將娛樂的“大眾化”想象成“三俗”場景,這二者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如果說“大眾”不夠清晰的話,那換成“平民”應該足夠說明問題了,“平民”就是指普通人,每一個自然人,“大眾”其實也是同樣的意思,“大眾化”只是讓綜藝節目更加普通,更加自然,更加貼近觀眾的生活。就好像音樂曾經有美聲,歌劇,但這些都是要經過訓練和長期的學習才能達到的,后來出現的通俗歌曲是每個人都能夠歌唱的,這里的“大眾化”,其實就是通俗的意思,這樣的等量代換之后,很明顯就能夠看出來,“通俗”和“低俗”是有著天地之差的,“大眾化”趨勢一方面帶有商業性質,另一方面不缺乏人文關懷,貼近廣大百姓的審美要求,這才是真正的“大眾化”。
其實我國的文化普及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大眾化”更能吸收那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受眾范圍,它就好像是漫畫一樣,小學生和大學生都能夠觀看,“大眾化”就是將綜藝節目變成熒幕上的“漫畫。
3.2 “大眾化”的表現
綜藝節目越來越多的以大眾參與為主,以受眾成為主體為主,“超女”“快男”“中國好聲音”等一批又一次受眾參與性高的真人秀節目層出不窮,大眾成為了最為主要的存在,也是正常節目制作的依賴。
娛樂不再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特權,反而成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權利,從少數人的特權,到自己手中的權利,完成了一次“大眾化”的飛躍。
3.3 良性發展下的“大眾化”
隨著綜藝節目的升溫發展,“大眾化”趨勢也有些走偏的意味了,偶然的出現也許是個別參與人的原因,頗有些劍走偏鋒的意味,但眾多的節目都先去劍走偏鋒的話,這個偏鋒也許就反而變成了主流了。
比如說最早以前的“拜金主義”的出現,是源于《非誠勿擾》中的馬諾,她將自己演繹成為了一個拜金的女性,甚至在一定時期內引領了社會走向,拜金的出現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拜金的人,然后就是炫富,和名車名包的合影。本來馬諾的出現僅僅是一種大眾化的體現而已,讓受眾站在臺上,成為節目的主體,卻不料引發了這樣的軒然大波。
由此可見,“大眾化”固然是好的,但是良性發展下的“大眾化”才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畢竟媒體引領著社會話題,很大程度上能夠給人正確的價值導向,不能因為收視率而放棄自己的職業操守,要在正確的前提之上,發展娛樂“大眾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