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聰聰
摘 要:根據公眾需求提供公共服務,構建服務型政府,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行政工作發展的基本趨勢。雖然法律法規對政府權力和企業權利的明確、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政企溝通機制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應制定和適用統一的行政法律規范對政府與企業的溝通現狀進行調整,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本文以杭州市拱墅區為例,分析當前拱墅區政府服務企業的溝通機制中存在的法律現狀。
關鍵詞:政府;企業;溝通機制;法律現狀
1 政企溝通概述
政企溝通是行政溝通的一部分,是行政機關行政管理職能的一種體現。行政溝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政機構之間或行政機構與有關方面之間信息上的傳遞,一種動態功能。行政溝通的范疇除了政府內部人員、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也可以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與其他管理組織的溝通。從企業的角度來理解,政府和企業的溝通其實是一種政府公關。
2 政企溝通機制之現狀——以杭州市拱墅區為例
政企溝通目前已在溝通機制、溝通平臺、溝通方式上有一定的進展,例如溝通平臺主要有:政府部門網站、政府專門服務中心、綠色通道;溝通方式以電話、傳真等傳統型溝通方式以及召開會議、親臨企業指導等溝通方式。
2.1 溝通機制
溝通機制是由溝通主體、溝通渠道、溝通信息、溝通協商四大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制度經濟學家曼瑟·奧爾森稱:有了長期預期,才會有長期投資。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利益溝通”等理性法律機制的健全與完善。政府和企業的溝通其實是利益的溝通,目的在于保證公共利益與企業個體權利的雙贏。特別對于權利意識覺醒并不斷強化的現在,行政管理部門不能依仗自身的話語強權行事,而應以溝通、聆聽、體恤為基點,推進公共事務高效、良性地運轉,促使企業對開發區有長期的預期,便會有企業長期投資。
目前拱墅區在溝通機制的建設上已經有了良好的進展,外經貿局專門為投資企業協調服務在項目報批中、投產前和有關審批部門的溝通,為加快項目的審批、項目的投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拱墅區政府的溝通機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例如政府的溝通服務理念還很不足,沒有體現在日常工作和行政文化中,憑的只是領導的重視程度和具體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溝通能力。
2.2 溝通平臺
1.政府部門網站
不少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獨立的網站,定期公布新的法律法規,部門最新動態,網上申請許可、網上咨詢等服務,這些網站為轄區內企業提供了一系列的信息公開服務。企業可以通過瀏覽上述相關網站,快速地了解到政府在企業政策方面的最新動態,及時掌握政府各部門出臺的相關規定。
拱墅區擁有獨立的門戶網站,為“杭州.拱墅”(http://www.gongshu.gov.cn),在該門戶網站下,可以鏈接到拱墅區外經貿局、科技局、衛生局、城管辦等二十多個拱墅區政府部門的獨立網站。
2. 政府的專門服務中心
對企業的招商引資以及各種服務是政府較為關注的工作之一。政府職能部門中一般都會設立專門負責招商引資服務的獨立部門、崗位,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等。這些部門和機構的設立為招商引資企業提供了更為集中、更為專業的服務。但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碰到的問題、面對的情況是復雜多樣的,在行政許可、處罰時容易因為各相關部門職能有交叉,部門之間的分工機制不完善,而造成各部門相互推諉扯皮,問題難以得到解決。
拱墅區設有外經貿局,為專門負責招商引資的獨立部門,而當企業行為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時,部門的只能較差使得企業解決問題無法找到明確的方向,而且容易造成重復處罰等現象。
3. 綠色通道
杭州市從2003年開始即對企業提供了一系列的綠色通道。綠色通道的開通意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整合工作流程,進一步簡化手續,最大程度地減少審批時間,提高效率,確保重大企業項目落地投產的時間短、效率高。
同時,拱墅區政府還對綠色通道的開通制定了一系列標準,例如在拱墅區凡符合產業導向、區域規劃控制要求和環境保護標準,具備相應條件的的投資項目,經投資者申請,可享受“綠色通道”服務。
2.3 溝通方式
1. 電話、傳真等傳統型信息通知方式
為了更好地規范企業在拱墅區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政府部門經常要出臺一系列工作通知、執法細則等規范性文件。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數據得出,行政機關在出臺新法規、發布政府信息時,經常采取傳真、電話、信件的等傳統通訊方式通知企業。這些傳統溝通方式在傳遞途中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容易造成文件的丟失、擱置,不利于企業充分掌握規范性文件的重點要求。
2. 召開會議、親臨企業指導等溝通方式
針對一些較為重要的規范性文件的出臺,行政機關會組織相關企業對該文件進行集體學習,或開會指導。但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只為少數,而且耗費的行政成本也比較高,如果每出臺一項規定,都要召集開會學習,這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很大難度。
拱墅區每年都會在年末組織召開由企業參加的專題會議,總結一年里各企業所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不足,同時展望新的一年,商討明年的一些執法工作重心。
3 政企溝通機制所面臨之法律問題
雖然法律法規對政府權力和企業權利的明確、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政企溝通機制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譬如新法規可行性較低、執法要求不明確、溝通形式混亂無序、溝通主觀互動性不足等。
3.1 新法規宣傳不到位
在新的法規出臺之后,行政機關若僅將新法規簡單發送給企業,而不重點告知新法規出臺之后行政機關執法時的改變、對企業的新要求,那么在對新法規的落實上,企業只會按自己的理解去安排工作,這就給企業與行政機關將來矛盾的產生留下隱患。如《杭州市環境噪聲管理條例》在2010年4月1日開始施行。[6]擁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僅僅將該法規公布,卻未通知相關企業引起重視、加以關注,也沒把新舊法規間變動較大的地方做對比注釋,以致相對人在被處罰之后都不能理解為什么罰款數額突然激增數倍,因而不服行政處罰,提起復議。
3.2 執法要求不明確
在企業在出現生活污水排放不規范、員工健康證未辦理等問題而需整改時,行政機關若僅簡略告知污水需整改,健康證需補辦,而不將整改目標、補辦要求等具體注意事項進行詳細告知,則部分企業會因不知具體整改方案而選擇置之不顧,部分企業可能會因為整改措施不當而偏離行政機關的整改要求,這些都勢必會誘發企業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
3.3 溝通形式籠統而缺乏個性化
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經營范圍,不同區位的企業也受到不同的環境因素影響,故而企業所需要的指導方式和服務文件形式理應有所不同。而行政機關在提供信息和服務時往往抱著應付式態度,籠統地傳達,并不考慮傳達對象需求。
以拱墅區為例,相關部門在給不同企業傳達政策文件時,在實務中往往造成企業對這些文件的重要性發生誤判,而采取“一視同仁”態度,同等處理,以致企業忽略了一些重點信息。同時,在有關文件傳達的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應傳達而未傳達的情況。
3.4 溝通互動性不足
目前政企溝通交流的渠道主要有網上咨詢、信訪、復議等方式,網上咨詢的方式容易出現答復不及時,解答內容不全面,答非所問等情況。信訪和復議方式則是矛盾產生之后的救濟解決途徑,不能事先幫助企業解答困惑,提前預防糾紛的產生。這些看似政府與企業間“雙向交流”的溝通方式政府服務實質上多數為單方行為,即一種自上而下的、居高臨下的服務模式。[7]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的規制,就更加降低了政府服務企業的主觀互動性。
綜上所述,溝通交流的不暢,企業的需求與政府的指導得不到對接,使企業不能開誠布公地與政府進行有效地交流,不重視政府的服務指導,不理解政府工作,甚至產生政府不關心企業、不扶持企業卻會處罰罰款的誤解;政府不能有效解決企業當前難題,提供了服務和支持卻因為所做非企業所需而達不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賀芒,段鷹.論行政組織溝通的有效性[J].行政論壇, 2004, 65(1):19-20.
[2] 蓋伊·彼得斯.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
[3] 德魯克基金會主編.未來的組織[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 葉晟婷.我國行政組織內的溝通問題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6( 11) : 9- 10.
[5] 牛余鳳. 改革開放以來政企關系的研究[J]. 全國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 2009( 28) : 59- 60.
[6]《杭州市環境噪聲管理條例》 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7]科里.帕特森 約瑟夫.格雷尼.尋找最佳溝通:關鍵對話[M]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