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度獨立后能夠以共和國的身份留在英聯邦,其實現過程是十分艱難曲折的。印度經歷了從獨立后國內普遍反對留在英聯邦到迫于國際形勢和巴基斯坦的壓力于1949年制憲會議上通過印度留在英聯邦決議的思想轉變,而英國也由最初的無法接受印度以共和國的身份加入到英聯邦而最終選擇解決困難接納了共和國的印度。
關鍵詞:印度;英聯邦;共和國;背景
1947年8月,根據英國的《蒙巴頓方案》,英國將權力移交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政治實體手中,印巴分治得以實現,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后獨立。分治留下了太多的遺留問題,導致印巴之間的對抗沖突從雙方獨立后就未曾停息,這也使得雙方一時之間沒有精力去考慮外交問題,而1947年秋天,當第一次印巴戰爭接近尾聲時,政治外交階段也相應開啟,尋求次大陸以外的支持變成了兩國外交政策的重點。剛剛從英國獨立出來的印度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處理同英國和英聯邦的關系是印度首要考慮的問題。印度是否留在英聯邦?以什么形式存在于英聯邦?對于這些問題的爭論直到1949年倫敦宣言的發表才得以停止。宣言最終表示英聯邦接受印度作為共和國加入英聯邦的方案。那么印度做出留在英聯邦這一決議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1 印度決定留在英聯邦的艱難歷程
印度剛剛獨立后,除國大黨外,國內各黨派普遍支持印度脫離英聯邦。各黨派認為繼續留在英聯邦不僅會限制印度在國際事務中行動的自由,而且也違背了印度的不結盟政策。此外,英聯邦內很多成員國都存在著種族歧視主義,這也加劇了印度對英聯邦的抵觸情緒。1948年從國大黨中分離出來的社會黨,在印度獨立后的兩年里就堅決主張斷絕與英聯邦的關系;印度共產黨也強烈反對留在英聯邦,但它與社會黨不同的是,它主張正式與蘇聯集團結盟;極右的印度大齋會自治主義者后來曾譴責尼赫魯政府,認為其最嚴重的錯誤在于加入了英聯邦,而且這在某些方面來講加入了英美集團。國大黨內部也存在很多反對的聲音,而最為極力反對的恰恰是尼赫魯本人。20世紀20年代晚期,他曾宣稱他絕對反對任何影響“完全獨立”的事情。1936年他寫道:“印度成為一個自治領的觀點是異想天開的。”這一時期,尼赫魯認為印度加入英聯邦將會影響印度的完全獨立,所以此時的他是堅決反對印度留在英聯邦內成為其一員的。
此時國家內部也有一些支持印度留在英聯邦的觀點。一些印籍英國留學生官僚和在英國受訓過的武裝部隊高級軍官強烈的希望可以繼續保持同英聯邦的關系。一名前對外事務秘書長曾提到:“在1949年以后并沒有時間認真考慮過退出英聯邦,畢竟外交部的高級官員非常的親向英國。”2 印度第一總司令卡里阿帕將軍也曾表示希望這一關系將會永遠的保持現狀。支持印度繼續保持與英聯邦關系的印度官員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制憲會議的顧問B.N.勞(Benegal Narsing Rau)他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給尼赫魯的信件中提到了他支持這一聯系的理由。第一,印度與英國在意識形態上具有親密性;第二,在印度分治問題叢生的背景下,冒險進入一種未知的境地是愚蠢的;第三,自治領的地位實際上就是完全的獨立;第四,留在英聯邦內可以為那些居住在南非和其他地方的印度人爭取一個更有利的生活環境;第五,英聯邦的身份與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是可兼容的;第六,與英聯邦的關系不會削弱印度與聯合國的關系,相反的,這會加強印度在冷戰中作為協調者的地位。他的這幾條建議,也同尼赫魯后來轉變觀點有著密切的聯系。克里希納·梅農(V.K.Krishna Menon)認為尼赫魯最為關心的就是印度無條件的完全獨立,當他意識到加入英聯邦不會有損于印度的完全獨立,不會損害印度的國家和民族利益之時,尼赫魯的觀點改變了。
考慮到當時的國際背景,尤其是在得知巴基斯坦表示堅定地留在英聯邦內時,印度國內對于這一問題的態度開始出現了變化。但是反對聲仍然很大。一直到1949年5月17日制憲會議上表決印度決議時,反對者仍占多數。國大黨成員S.L.薩克塞納(S.L.Saksena)認為聯邦成員的身份也意味著美英集團成員的身份,這不僅將失去同蘇聯和中國合作的可能性,而且也使印度加入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英美一方。作為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學者K.T.沙阿(K.T.Shah)表示反對該決議,反對國王的地位。但是因為當時印度出現的是以尼赫魯和帕特爾為首的兩元政治結構,所以盡管有著反對,但當該決議得到兩人的同意后,輕松的得到了制憲會議的批準。
2 英國和英聯邦對共和國印度的最終接納
英國對于印度加入英聯邦的態度是猶疑不決的。迫于當時戰后英國實力的下降及英聯邦日漸瓦解的形勢,將印度留在英聯邦內顯得尤為迫切,但是印度以共和國的身份留在英聯邦內的要求使得這一問題變得復雜化了。英國想要得到印度留在聯邦內帶來的益處,又要解決因這一問題而帶來的諸多麻煩,所以英國以及英聯邦內部對于印度留在英聯邦的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考慮、探討,才最終發表了倫敦宣言。
印度要以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英聯邦十分艱難。英國的憲法專家們強烈反對一個共和國存在于聯邦內。對于這一點,尼赫魯指出:“這是非常復雜、非常困難,看起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交給杰出的律師,這是無法得到解決的”。3 不可否認的是,英國方面的確有它的無奈之處。印度要以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英聯邦,其前提是必須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國王的稱號問題。一旦印度以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英聯邦,這將對國王的地位形成挑戰,國王的名稱和權力都將發生變化。當時有幾種關于解決這一問題的建議。一種是克里希納·梅農提出的國王的“第一公民”身份。他認為在每一個英聯邦國家內,國王都是“第一公民”。這遭到了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為首的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第一公民聽起來像是羅伯斯庇爾……這將不會被接受”。另一種建議是由國王正式任命印度總統以及(或是)總統通過被授予的權力來行使他特有的權力功能。第三種建議是將這個問題擱置幾年,英聯邦和共和國的印度在這期間同時存在。4 經過幾番爭論,這一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是將國王選定為“英聯邦的首腦”。
其二,《威斯敏斯特條例》的存在以及王權在現存的英聯邦內起到紐帶作用的事實。通過一份聲明加入英聯邦,這就意味著印度應當接受處理英聯邦內部關系的條約規定,而《威斯敏斯特條例》所規定的成員的身份與印度的特殊性相沖突。該條例仍然有效,而廢除它并不實際。國王在英聯邦內起到的紐帶的作用也不可能因為印度的加入而削弱,各自治領及其人民都不會為此而犧牲王權。對于這一難題,最終還是在1949年4月倫敦聯邦總理會議上得以解決。會議允許印度以共和國的身份繼續留在英聯邦,印度也不必宣誓效忠于國王。而這一決定成了對宣稱聯邦成員必須效忠國王的《威斯敏斯特條例的》一大突破。
英聯邦各成員國對于印度加入聯邦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加拿大、錫蘭(今斯里蘭卡)和南非均支持印度加入聯邦的決議,南非還敦促聯邦發揮靈活性將印度留在聯邦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對印度這樣的共和國加入聯邦表示擔心,怕她們同王權的聯系會削弱;巴基斯坦則竭力反對印度加入,甚至反對印度成為共和國,“如果你(印度)要成為一個共和國,那么就必須好好掩蓋你的血腥。”盡管矛盾分歧重重,但在印度的努力和英國及英聯邦的妥協中,倫敦聲明得以發表,印度歷經坎坷之后終于成為了英聯邦的一員。
經過長達兩年多的艱辛努力,印度最終以共和國的身份加入了英聯邦。印度做出留在英聯邦的決議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經歷了很多波折。印度和英國都為此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印度由最初的反對留在英聯邦到最終迫于國際形勢的壓力和巴基斯坦的威脅而決議留在英聯邦,而英國也從最初拒絕接受共和國的印度加入英聯邦到最后接納了印度。雖然過程曲折而且問題重重,但是在雙方的妥協磋商下,問題終被解決。其根源在于印度加入英聯邦的決議符合雙方的利益。印度可以借助英聯邦實現發展、保障安全;英國可以通過印度獲取政治軍事利益,維持英聯邦的強大,雙方實現了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 Draft Constitution of Indian Republic (Bombay, 1948), p11.
[2] J. Nehru, India and the World (London, 1936), p 204.
[3] J. Nehru, Eighteen Months in India 1936-1937 (Allahabad and London,1938),p20.
[4] R. K. Nehru interview, April 1965.
[5] Indias Constitution in the Making (Delhi, 1963), chapters 23 and 24.
[6] J. Nehru,Independence and After (New York, 1950), p278.
[7] M. Brecher, India and World Politics: Krishna Menons View of the World (London, 1968), p22-23.
[8] M. Brecher, India and World Politics: Krishna Menons View of the World (London, 1968), p22-23.
[9]L. B. Pearson, The Commonwealth 1970 (Cambridge, 1971), p18-19.
[10] M. Brecher, India and World Politics: Krishna Menons View of the World(London, 1968), p23-24, p27.
作者簡介
胡欣(1989—),女,山東省肥城市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