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是中國重要的戰略緩沖地帶和經濟商貿伙伴。中國與東盟關系歷經“黃金十年”,正處于共同努力創造“鉆石十年”、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關鍵歷史時期;同時,對中國而言,這一地區又與生俱來地存有變數和不確定性,內外部環境復雜,存在各方面挑戰和風險,如中國與某些國家存在的南海爭端問題,又如西方國家無所不在的滲透和干預,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從國與國的關系講,朋友可以選擇,但鄰居是無法選擇的,要世代相處下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無論從歷史淵源、文化傳統還是地緣政治、經貿往來、民間交往看,都是難以割裂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加深對東南亞國家的了解,形成和提升對東南亞地區的整體戰略,全面展開相關學術和理論研究,是中國發展道路上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
成功的東南亞戰略,必須基于對東南亞地區形勢復雜性的深入分析。作為亞太地區秩序的傳統主導者,美國正強勢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出于自身戰略需要,也都在不斷加強與東盟的經貿、政治與安全聯系,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雖然離不開中國的崛起和繁榮,但也難免為這些強大的外在政治力量所干預、左右,因此就始終面臨戰略上的兩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需要以新的戰略思路,進一步鞏固與東盟之間業已存在的緊密聯系。
成功的東南亞戰略,又必須基于對東南亞國家自身發展狀況、國內政治經濟環境及演變趨勢的精準把握。雖不乏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但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仍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追趕者,而且面臨著歷史、宗教、種族、產業結構、社會穩定等各方面因素的障礙、制約,在中國—東盟互動關系中,中國能為東南亞國家提供哪些戰略機遇,能從東南亞國家借鑒哪些發展經驗、得到哪些教訓警示,也都需要不斷進行戰略上的梳理和思考。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提出的命運共同體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戰略、“2+7”戰略等,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大戰略”思想,將這些思想有效“落地”,需要學術研究和各領域實踐同步推進。如果在具體政策環節上規劃得當,周邊關系穩步改善,則中國周邊安全和國家總體安全可少一分肘腋之患,而多一分切身之利。這正是我們組織本期“中國的東南亞戰略”專題策劃的本心初衷。若能為中國周邊外交政策和國家整體安全戰略貢獻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則與有榮焉!
——《學術前沿》編者
中國同發達國家經濟合作迅猛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而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卻處于迅猛發展和飛躍的時代,但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的差距還很大,而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最為接近,因此,中國與東盟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里,依據對東南亞的大戰略的指引來推動全面的經濟合作。
——周永生
泰國的政治危機呈現出一個逐步惡化的趨勢,兩大政治勢力對抗從最初的暫時妥協聯合直到最近的對立對抗,泰國社會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縫,國家陷入政府不存、經濟停滯、社會動蕩的困窘局面。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在先天不足的發展中國家推行民主制是一場災難。
——劉 霞
新加坡在法制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化確保了經濟發展的長期穩定、政治運作的民主機制、人才管理中的有序競爭、政治參與的理性進取、反腐機制的獨立公正、執政過程的聯通“地氣”,為其政治的長期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制度上的基礎。凡此種種,都十分值得學習和借鑒。
——黃 靖
要想讓權力不被濫用,不被用來謀取個人私利,就必須建立一種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這就要求有某種相對獨立的政權形式。然而,印尼的現代化,恰恰是在以蘇哈托為首的軍人政權下開始的,在這種政體下,權力集中于蘇哈托之手,缺乏監督制約機制,因而一旦統治者墮落蛻變,腐敗即肆意橫生,無法遏制。
——劉金源
越南所體現的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與亞洲經濟體有相似之處,在出口導向型戰略作用下,經濟增長率、開放水平、產業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呈現出小國開放型工業化特征。不過,越南也有其獨特因素,如轉型國家特征使其產生了快速推進市場化的意向,力圖迅速成為市場化的國家。
——趙江林
在長期的對外交往實踐中,東盟國家認識到,只有發揮中小國家集團的“智慧”,巧妙實施大國平衡戰略,才能最大限度維護自身的安全與繁榮。但在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及日本推動“自由與繁榮之弧”戰略的雙重壓力下,東盟面臨著自成立以來最困難的“兩難”選擇。
——胡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