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榮+周毅
【摘要】以我國經濟體制變遷中混合所有制經濟成分的表現形式為研究對象,說明在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中混合所有制是多種經濟成分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優選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對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涵,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見解,基于此,必須探索有效機制,把混合所有制的發展與發揮市場在調配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政企分開等改革結合起來考慮,以推進未來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即資本層面混合、經營層面市場化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盡早實現。
【關鍵詞】經濟體制 混合所有制 股份制 經營主體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30年,我國選擇了一條有別于西方市場理論的漸進市場化改革道路。這條道路由于有別于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特別是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的核心價值自由和平等,盡管中國經濟在實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從改革初期至今,在理論上卻備受爭議,人們總是從理論上質疑這種改革方式的合理性。原因很簡單,漸進式市場經濟改革形成了國有和非國有兩大類不同的經濟成分,這兩大類經濟成分又有許多種表現形式,它們共同形成了當前我國特有的混合所有制市場經濟體系。而這兩類經濟成分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這顯然與西方現有的市場經濟理論相左,以至于現在還有許多西方國家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我國的市場經濟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卻是被西方國家政要所驚嘆的,而這也是學界所困惑的經濟現實。筆者和程磊已在《漸進式與休克療法式改革的比較分析》和《漸進式改革的理論分析》的文章中,從理論上說明了市場地位不平等的經濟主體,要比市場地位平等的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更有效率,從而更能提高經濟中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完全競爭市場作為效率標準,也可以很容易地從理論上認識到,混和所有制市場經濟中,混合經濟成分會提高相同經濟成分或不同經濟成分之間的競爭程度,從而提高市場經濟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在市場經濟中最優的混合所有制,從量上看,是兩類所有制經濟成分的經濟規模和總量相當為最佳,這樣既能使相同所有制經濟主體內部的競爭程度提高,又能使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之間的競爭程度相當,從而使經濟的市場效率達到最高,消費者福利達到最大。中國的改革實踐說明,在現實經濟中通向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市場(完全競爭市場的核心價值所在)的最有效(最快速)之路,卻是不平等混合所有制市場經濟形式。然而,在輝煌的經濟成就背后,我國現階段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也暴露出它的弊端,即政府和市場分不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等,這些問題都將影響現實經濟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著重提出要發展混合所有制。其實,混合所有制不是新的提法,但是這一次與之前混合所有制內涵有所區別,是當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包含一些新的特點和認識。本文以新中國成立至今的經濟體制變遷中混合所有制的不同表現形式,來說明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深化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應深化國有經濟成分改革,把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分開,使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在市場中有相同的市場地位,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效率、政府決定社會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國經濟體制變遷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表現形式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受經典理論指導,生產關系(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所有制也是如此)一定要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v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情況,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基本上是由多種所有制成分(包括混合所有制)逐漸走向單一公有制,緊接著非公有制逐漸發展,然后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實現混合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我國從市場經濟體制向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再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
很多學者對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的階段分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筆者試圖以混合所有制為角度分成四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都存在混合所有制經濟,只不過不同階段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占比、表現形式以及前途都有所不同。我們已經從理論上說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混合所有制能提高經濟的市場效率,但混合所有制有兩層內涵,即資本層面和經營層面。從資本方面來說,就是以股份形式的資本混合為主;從經營角度看,可以是偏國營(對應于本文所提的第一階段)、混合經營(對應于第三階段)、經營主體市場化(對應于第四階段)等,具體如下所示。
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從多種經濟成分(包括混合所有制)逐步走向單一公有制經濟,這一過程中混合所有制(尤指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股份形式的資本混合和經營層面的偏國營,屬于一個過渡形式,也逐漸走向了消亡。
新中國成立前,受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影響,生產關系嚴重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變革生產關系,其中主要是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變革。1947年,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之后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1949年到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國實施“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基本經濟政策,國營成分比重逐漸上升。這一階段可以看成是多種經濟成分共存,還存在混合所有制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該階段所有制混合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國民經濟并把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經濟成分。這一階段的混合所有制從前述兩個層面來看,是資本混合和經營權的偏國營,因為此時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均在國家計劃安排下,為社會提供產品、為國家經濟建設積累資金和提供就業崗位。
中共中央于1952年底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也就是“一化三改”,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存在一定問題,但在綜合考慮當時意識形態、帝國主義的威脅、對蘇聯一邊倒傾向影響后,三大改造是唯一選擇。三大改造的完成也創造了一個奇跡,那就是社會主義革命以和平方式進行,況且三大改造對工業化也有積極作用,在當時極大地支持了工業的發展。三大改造之后,雖然意識到當時生產關系尤其是所有制關系已經影響了生產力發展,但是由于左傾因素影響,公有制經濟越來越壯大(經過“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增強)。截至1978年,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企業占77.6%,集體經濟占22.4%,個體私營經濟幾乎不存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已成為單一的公有制,此時也沒有了混合所有制成分。從此過程可看出,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運用國家權力消滅混合所有制經濟成分,建立純粹“公有制”實際上就是市場經濟體制向計劃經濟體制變遷的過程,在計劃經濟體制中所有的經濟活動幾乎全由政府進行計劃和安排,經濟缺乏活力、效率低下、浪費嚴重是這一經濟體制的重要特征,最后由于國家經濟的崩潰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endprint
第二階段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97年十五大召開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認真總結以往在所有制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制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逐步消除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羈絆,在保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同時,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從允許存在到定位“有益補充”和“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但由于對非公企業的發展處于摸索階段,且非公經濟力量不大,沒有大范圍地發展混合所有制,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之間并沒有太多交叉。
其中,1978年至1992年為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確立的經濟體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商品經濟為輔,從而允許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公有經濟體制外發展。在這一階段,由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剛起步,因此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處于萌芽狀態。具體來說,1981年十一屆四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
總體來說,隨著對所有制形式認識的提高與理論上的突破,我國在實踐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公有經濟得到鞏固的同時,非公經濟通過市場(商品經濟)得到極大發展,經濟活力不斷上升,使所有制結構從1978年以前的單一公有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不過雖然非公有制經濟有所發展,但是畢竟基數小,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的混合所占份額很小,另外,國企總體來說還存在很多問題。于是,催生了新一輪的改革。
1992年十四大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十四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入市場,通過平等競爭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在積極促進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經濟發展,并依法加強管理。隨著產權的流動和重組,財產混合所有的經濟單位越來越多,將會形成新的財產所有結構。
綜上,經過了20年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探索,不僅理論更加成熟,而且非公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此時混合所有制的發展有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再加上當時國企面臨很多困難以及非公有制企業需要尋找新的領域,兩者一拍即合,開始了大范圍的混合,發展以股份制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成為明確的方向。
第三階段是從十五大開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開始實施大范圍的混合。這一階段,混合所有制形式開始快速增長,但是仍然采取簡單的以股份制為代表的混合經營模式。黨的十五大報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報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概念,并指出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方向。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此后的數次黨代會中出臺的重要報告或者文件,大多都對混合所有制進行了闡述。例如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于實行股份制,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重要的企業由國家控股。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其他企業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六屆三中全會要求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十七大提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該階段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開始實施混合是符合經典理論的,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此時,混合所有制形式是資本混合下的偏國營逐漸轉向混合經營,因為非公有成分的地位在不斷上升。盡管10多年來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效果,但仍有不足。雖然國企改制后基本脫離運轉困境,但仍然存在效率低下、政企不分等一些問題,還有必要繼續深化改革;另外,還需要繼續促進非公經濟的發展,由于混合經營使得非公有制成分面對公有成分強勢勢力時不得不屈服,再加上政府的干預,從而產生無效率,因此非公經濟加入混合所有制的積極性不高。綜合考慮,還有必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從混合經營向經營主體市場化過渡。
第四階段是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階段。該階段針對之前混合所有制的弊端,將深化對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股份制為主體的資本混合前提下,從注重偏國營及混合經營變為注重經營主體市場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稕Q定》還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endprint
《決定》對混合所有制的認識更加深化,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是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正確選擇。
對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認識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要經濟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時,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所有制形式混合,只不過當非公有制經濟較弱時,混合程度也弱罷了。建國初期和十五大之后我國都存在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是市場經濟體制中多種經濟成分發展時的必然現象,是符合生產規律的,只要不加以人為限制,它一定是一種有效率的資本組織方式,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為它可以改善國企運營效率,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打破壟斷、使得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單獨依靠自身力量難以進入的領域,如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但需注意,混合所有制也有好壞之分,可具體到混合所有制的兩個層面:資本層面和經營層面。建國(尤其是1978年)以來,我國混合所有制變遷的途徑是:在資本層面均實行股份制為主的混合,這就要求我們保護產權;經營方面是由偏國營到混合經營再到經營主體市場化。因此,這就要求繼續深化對混合所有制內涵的認識,繼續修改生產關系使它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們所看到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成分本身也是混合經營的,這必然導致國有國營的職能直接進入經濟主體的經營中,從而使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無法區分清楚,導致很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決定》中提到的混合所有制與以前對混合所有制的闡述不一樣,有了新的內涵,之前更多強調的是混合經營等,但是這次國家更注重股權形式的資本混合,淡化經營混合,走向經營主體市場化,不過度干預經濟。在十五大前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混合發展,但是那時更多的是股份制資本混合前提下的偏國營和混合經營,這就陷入了民企不管事而地方政府頻繁插手的尷尬之中,混合的效果不是太好;其次,重視資本混合(股權混合)和經營主體市場化的混合所有制發展與國企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企分開、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結合起來,以發展上述混合所有制形式為抓手同步進行,這是因為,如果國企不過度參與經營就會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對于政企分開的作用也是顯然的,非公有制企業也會從被動尷尬情形中解放出來;另外,經營主體市場化后,政府可以將精力分出來,更加靈活地對國有股權進行管理,比如可以參股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因此,國家會逐漸淡化對國企的經營權,以走向經營主體市場化?!稕Q定》還提出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同時,《決定》還提出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地發揮企業家作用,而不是由政府派遣干部做經理人。這表明今后我國的混合所有制主要是資本層面的混合,經營層面由混合經營走向經營主體市場化。各種經濟主體在市場中的市場地位平等,各種經濟主體的經營者通過市場競爭上崗,這樣有利于區分政府和市場在經濟體制中的作用和功能。
當然,這樣的混合所有制發展面臨的阻力更大,需要進行頂層設計。1978年后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基礎是自下而上產生的,當時社會上已經有了萌芽,社會是希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政府只需要修改政策就可以自動推進所有制發展與改革;十五大之后以股份制改造為主的國企改革也是如此,當時國企本身是愿意引進投資的,因為它們當時也面臨困境,上市可以得到融資且不影響控制權,因此也沒有多少阻力。至于這一次,如果要實現經營主體市場化,重視股權為主的資本混合,那么國企本身是沒有動力進行改革的,地方政府也沒有動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因為這會使地方政府對于地方國企的控制相對減弱,不能隨意在人事以及財力上進行安排。如此下去,如果不進行頂層設計,恐怕會走以前混合所有制發展的老路子。因此,需要協調好國企、民資以及地方政府三方之間的利益,用法律法規保障民企產權,用機制激勵國企和地方政府進行所有制混合,最終使得國企愿意割舍、民資愿意參與、地方政府愿意推動的良好局面;還需要區別對待不同領域,明確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不控股的企業類型,執行不同層次的開放水平;以及保持信息公開,防止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腐敗以及不公平、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
縱觀新中國經濟史,所有制的發展必須適合當前生產力的要求,其中經濟體存在多種經濟成分時,往往會趨向于混合,因為混合能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增加投資領域等,是一種有效率的形式,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對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這與以前相比有了新的內涵,必須探索有效機制,把混合所有制的發展與發揮市場在調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企分開等改革結合起來考慮,未來的混合所有制實現形式是資本層面混合、經營層面市場化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責 編/趙斯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