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麗++仲崇輝++于雙波
摘要:本文闡述了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的意義以及土地流轉的原則及方式。
關鍵詞: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11-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和農民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這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 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廣大農村普遍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使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的推進,這種家庭經營方式規模小、成本高、利潤低、抵御風險能力差的缺陷也一步步顯示出來。農業比較效益低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使農民收入提高的速度明顯落后于城市居民,原有的城鄉差距有進一步拉大之勢。為提高收入,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力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打工,在農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兒童。個別農村甚至出現了土地無人耕種,以至于荒蕪的現象。因此,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經營也成為必然趨勢。
1.1 農村家庭經營規模小,不利于農業機械化和先進技術的推廣,也不利于農民戰勝各種自然災害
在市場經濟中,單戶農民信息量小,很難把握市場規律,經營風險越來越大。這表明原有的家庭經營方式,使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及農民收入都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要化解這些矛盾,推動農業走上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就必須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步伐,走規模化的經營之路。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1.2 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需要大批有技能的青壯年成為城市工人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青壯年勞動力的人數和規模到2010年達到了頂峰后,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就是所謂“人口紅利”下降的“劉易斯拐點”。今年春節后珠三角的用工荒也證實了這一點。沒有大批農村勞動力離開土地來到城市就不會有工業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工業化的進程就是農業人口減少的過程。因此,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步伐,搞規模化經營,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也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
1.3 城鎮化的發展戰略也要求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市民
我國農村80后、90后的大批年輕人大都很早就來到城市,他們不熟悉農業生產,也不愿再回到農村務農,而是希望在城市留下來成為市民。未來幾年將有大量的農民轉化為市民。城鎮化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結果。這一切都表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讓大量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市民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要求。
2 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必要條件
我國有近14億人口,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除少量品種可以通過進出口調劑外,絕大部分糧食必須靠我國自己生產。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能養活中國人。規模化經營使那些懂農業、會經營、有資金、懂市場的人真正充實到農業生產經營第一線。這不僅有利于采用農業機械化作業,采用新的耕種技術、化肥、種子等先進工藝改善農業的生產經營,也有利于提高經營者把握市場規律的能力,提高抗擊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從而確保農業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確保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土地規模化經營有利于推動品牌農業、綠色農業、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目前,人們對舌尖上的安全極為重視,渴望農產品安全。而原有的一家一戶經營很難實現這種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的發展。人們也很難相信在千家萬戶狹小的經營模式下生產者經營者能做到綠色生態安全。一些農戶種植糧食蔬菜把自家食用的和拿到市場出售的嚴格分開也說明了這一點。在農業規模經營后,企業經營者才有能力有可能加大綠色有機生態上的投入,推動大批優質品牌農產品出現。規模化經營為企業做大做強、提高誠信度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這將提高食品安全,改善國人的生活質量,為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3 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必須堅持自愿的原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這就為我國當前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化經營是我國農村經營方式的一次變革,也是我國農村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一次重新配置。這種資源配置必須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政府起輔助和引導作用。這場變革搞好了會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高廣大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搞不好也會加深農村社會矛盾。因此,必須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自愿的原則。在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必須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在確保農民對土地的經營權、收益權的前提下,讓農民得到實惠,讓農村和農業得到發展。
4 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的基本方式
農村土地流轉的方式有許多,近幾年從多地的實際看,有下列幾種:
4.1 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農民自愿將土地、資金入股成立生產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經營土地和收益權。這種方式比較簡便易行,農民的民主權利更容易得到尊重。遵守契約精神,實現權利和責任義務的統一,是農業合作社的真諦所在。切不可將新型農業合作社搞成以前的生產隊。
4.2 種植大戶經營或成立家庭農場
這種方式主要是根據自愿原則,訂立契約,把土地集中在少數種田能手和大戶手中,或成立家庭農場。轉讓土地的農民可選擇受雇于農場當農業工人,也可選擇進城務工。
4.3 農業經營公司經營
農業公司和農民雙方訂立契約,農民定期獲得收入。這種轉讓方式一般周期長,農民在轉讓土地經營權后可選擇各種其他務工方式。這種農業經營公司就是農業企業,它的特點是通過契約取得土地經營權后,統一經營,不是過去的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方式。
由于土地經營需要投入,需培植地力,因此,經營權的轉讓一般周期相對較長,要5~10年,甚至更長,這樣才能確保土地的長期規模經營。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采取哪種土地流轉方式,統一經營是它們共同的特點。由于農民信息量小,法律知識欠缺,各地政府要幫助農民訂立合同,防止農民利益受損。
作者簡介:孟繁麗,松原市種子管理站,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