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東市水稻機械插秧率位居遼寧省第一,但在水稻插秧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仍存在機手操作不當、育苗環節斷檔、組織化水平不高、售后服務跟不上等不足。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幫助農民算好經濟賬、用好農機購置補貼、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等解決途徑。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插秧機;育苗;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途徑
中圖分類號:S511.0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51-1
水稻是丹東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丹東是遼寧水稻主產區之一,2013年種植面積5.28萬公頃。從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程度看,丹東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90%,其中,水田整地機械化作業率為100%,機械插秧率91.8%,位居全省第一。雖然在水稻插秧機械化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尚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阻礙丹東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
1 丹東市插秧機械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1.1 機手操作不當
插秧機使用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在于插秧機本身的質量水平,另一方面是機收的操作水平。近兩年丹東市插秧機每年增加430臺左右,由于人為操作故障而耽誤整個插秧作業期的事件時有發生。原因在于水稻插秧機尤其是高速插秧機,需要機手經過系統的培訓,只有掌握了駕駛技巧,才能進田作業。但由于培訓不到位和機手素質不高,導致一些插秧機故障的出現,影響插秧機作業。
1.2 育苗環節斷檔
秧苗質量直接關系機插秧的效果。丹東市水稻育苗苗床寬度大多為1.8米,現有的播種機寬度不夠,農民只能用手撒播,這樣在插秧機取秧時很容易出現空穴,不得不人工補秧。有的苗床播種密度不夠,存在“窟窿”苗現象,無法機插秧。
1.3 組織化水平不高
丹東地區農戶的水田面積普遍較小,種植的品種和插秧的時間也存在差異,有時已安排機插秧的地塊被手工插秧的地塊包圍,導致插秧機無法進地作業,甚至一些購置插秧機的農戶由于前期沒有協調好機插秧的秧苗而無法作業。這些問題的產生根源在于品種選擇、苗床地選擇、育苗方式、機插秧時間等還缺乏組織協調,沒有達到市場化統籌運作水平。一些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能力還需提升。
1.4 售后服務跟不上
隨著水稻插秧機數量的激增,且在很短的作業時間內集中使用,給農機企業的售后服務提出挑戰,維修人員常常不能及時到位,影響插秧機作業進度。加上一些企業的插秧機存在質量隱患,影響了機插秧的推廣。此外,鄉(鎮)農機推廣力量薄弱,變動較大,一些有實踐經驗的“老農機”陸續退休,新人大多實踐能力不足,無法幫助農民及時解決機插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 促進丹東插秧機械化發展的途徑
2.1 幫助算好經濟賬,實現農民節本增效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的加快,丹東地區的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插秧大忙季節更是雇工困難,費用高達130元/畝。而采用機械化插秧,每臺插秧機的作業費只有25~35元/畝,每天能插近4公頃,比人工快了將近50倍。機械化插秧不僅節省勞力和時間,還可以精確調節秧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標,平均比人工插秧增產5%以上,大大提高了水稻生產效率和營機收入。
2.2 用好農機購置補貼,實現機插秧快速發展
中央和省對購置插秧機補貼50%的優惠政策已連續實施了兩年,應抓住當前對購置乘坐式水稻高速插秧機,四行、六行手扶水稻插秧機,育秧機給予累加補貼,以及對新建標準育秧大棚給予補貼的有利契機,充分調動了農民及農機服務組織購置插秧機和育秧設備的積極性,突破育、插秧機械化這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最關鍵也是最薄弱環節,加速推進丹東地區水稻全程機械化。
2.3 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
應按照插秧機作業的技術要求,協調好水稻品種、育苗時間、放水沉淀時間、插秧地塊的先后順序、勞動力安排等各個環節,以保證插秧機發揮最大效能。要以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農機大戶等為主體,引領農民走機械化發展之路。通過集約化、規模化和市場化經營,提供水稻從育苗到插秧再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推進跨區作業等社會化服務。
2.4 增強機手培訓效果,為順利作業提供保障
農機生產者和經營者應選派營銷員和技術人員,以一定距離的區域范圍,組織機手開展技術培訓,這既是宣傳產品和品牌的機會,也是確保機具使用效果的明智之舉。農機推廣部門也應以提高鄉(鎮)農機技術力量和提高農民科技水平為目標,采取科技下鄉、現場演示、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民對機插秧技術的認知度。
2.5 注重售后服務,贏得用戶信任
農機生產廠家和經銷商不應片面重視產品的銷售盈利,還要把維護消費者利益放在首位,用出色的產品質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贏得農民的信賴,讓農民買得放心。農機管理和質監部門應在全社會氛圍內加強插秧機的質量管理監督,嚴禁偽劣插秧機流入市場,干擾正常的插秧機市場秩序,為水稻機械化插秧提供良好的環境。
作者簡介:李桂林,東港市椅圈鎮農業機械管理站,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