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馬鈴薯貯藏技術比較落后,并且很少應用先進的設施恒溫冷藏庫,僅有科研單位和個別企業使用。馬鈴薯的窖藏腐爛率一般為20%左右,馬鈴薯損失量還包括種植技術和病蟲害等原因造成的田間腐爛。本文針對馬鈴薯貯藏過程中腐爛嚴重的難題,從農藝措施和環境控制技術兩個方面對馬鈴薯的耐貯性進行了綜合的探討。
關鍵詞:馬鈴薯;產量;耐貯性;農藝措施;環境控制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88-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可用耕地面積急劇減少,糧食安全成為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與禾谷類作物相比,馬鈴薯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增產潛力,是非常有價值的食物。在世界糧食產量中,馬鈴薯位居第四。隨著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馬鈴薯的需求量會更大。但馬鈴薯季節性較強,且塊莖水分含量高,不耐貯藏。我國傳統的貯藏技術方法簡單落后,沒有先進的冷藏庫貯藏,其腐爛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就如何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耐貯性的農藝措施及環境控制技術作了深入的探討。
1 馬鈴薯貯藏現狀與發展狀況
馬鈴薯貯藏是馬鈴薯生產加工的重要環節,在不同地區馬鈴薯的消耗量差別極大。國外馬鈴薯貯藏基本是依托于加工企業,采用冷庫貯藏,并且建成的現代化冷庫。目前,馬鈴薯保鮮貯藏技術有很多新方法,如使用成膜保鮮劑,即用殼聚糖、甲殼素、麥芽糖糊精、石蠟、褐藻酸鈉、蜂蠟蔗糖酯等成膜劑,加入一定的抗氧化劑,通過浸泡成膜、抑菌劑、刷膜或噴涂的辦法對馬鈴薯進行被膜保鮮。
我國馬鈴薯主要用于鮮薯、粗淀粉和飼料加工,同發達國家相比,用于加工業的比例比較低,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空間廣闊。由于貯藏方法和貯藏設備都比較落后,每年損失的馬鈴薯占了25%~30%,并且加工的產品也沒有充分發揮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從推動馬鈴薯的產量和貯藏技術的發展出發,首先要有先進的貯藏設備和貯藏方法。根據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總結了一些馬鈴薯貯藏經驗,常見馬鈴薯貯藏方法有:架藏、堆藏、埋藏、窖藏、貯藏庫、其他貯藏方法(草木灰貯藏法、蘋果貯藏法、抗褐變及滅菌防腐)。
馬鈴薯貯藏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延長貯藏時間;二是減少因腐爛、發芽、變軟導致的損失。由于在貯藏期間馬鈴薯仍然進行呼吸作用,所含的淀粉可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釋放能量使貯藏室溫度增加,在貯藏過程中要注意貯藏室的通風換氣,保持空氣干燥。
2 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耐貯性的農藝措施
2.1 地膜覆蓋技術方法
地膜覆蓋技術是提高馬鈴薯產量貢獻最大的技術要素,其具有保水、增溫、防腐、促早熟和防病的作用。針對當地生產中存在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地膜種植馬鈴薯,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可以發現,地膜覆蓋能提高地面溫度,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還可以把深層的水提高到地表,起著抗旱保墑的作用,地膜覆蓋消除了雨水、風對土壤的侵蝕,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并能極大的改善土壤的性狀,抑制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與危害,為馬鈴薯增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采用的農藝措施也會影響其耐貯性,地膜覆蓋生產馬鈴薯與露地馬鈴薯相比耐貯性要強。由于地膜生產能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其增幅要大于窖藏的損失。
2.2 配合使用農家肥和氮磷肥
合理使用農家肥,并在使用農家肥的基礎上使用氮磷肥,可以起到增產的作用,農家肥對馬鈴薯產量的增加程度不明顯,其對馬鈴薯增產起到的作用是間接的,農家肥是通過改善土壤性狀而促產增收的。配合使用氮磷肥后,馬鈴薯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3 按比例使用氮、磷、鉀肥
經過長期的試驗和生產總結,氮肥用量過多會使馬鈴薯的腐爛率增加,耐貯性降低,氮肥施用量減少馬鈴薯的腐爛率,施肥量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時,馬鈴薯腐爛率基本不變。在氮肥、鉀肥同時施用且用量相同的情況下,增加磷肥使用量能降低馬鈴薯的腐爛率。要提高馬鈴薯耐貯性,首先要控制施肥量,特別是氮肥量。
3 提高馬鈴薯耐貯性的環境控制措施
3.1 窖型不同對馬鈴薯耐貯性的影響
在對馬鈴薯進行窖藏時,主要有水泥窖、農家土窖和雙層磚石窖,對三種窖型進行比較,測定結果(見表1),使用新復極差法將測定結果列到表2。通過試驗分析雙層磚石窖的貯藏效果最好,農家土窖的貯藏效果較好,沒有配備加濕設備的水泥窖貯藏損失最大。在選擇窖藏時,最好選擇雙層磚石窖,其次是土窖。
表1 不同窖型的耐貯性
表2 窖型處理新復極差結果
3.2 窖內環境對馬鈴薯耐貯性的影響
窖內影響馬鈴薯耐貯性的因素主要有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
3.2.1 窖內溫度的控制 溫度高低對馬鈴薯的休眠期有很大的影響,并且能影響薯芽的生長速度。窖內溫度最好控制在適宜的溫度,最高不能超過7℃,不低于1℃。窖內溫度過低時,馬鈴薯容易感染薯皮斑點病、干燒病等真菌病導致損失,低溫下馬鈴薯內部含糖量增加也會影響加工品質。
3.2.2 窖內濕度的控制 馬鈴薯中水分占了總重量的80%左右,通過芽或者傷口散失的水分比表皮散失的水分要多得多。在馬鈴薯貯藏過程中,水分散失和損耗占了很大的比例。窖內濕度過低會使馬鈴薯內水分快速流失,造成巨大的損失,并且容易導致馬鈴薯表皮皺縮;濕度過高時,如果通風效果不佳、材料不適、結構不當,會導致馬鈴薯表皮結露引起疾病造成腐爛。通過試驗分析,當土窖內的平均濕度為89.4%,內外差為37.5%,貯藏引起的損失最小。
3.2.3 窖內二氧化碳濃度的控制 窖內二氧化碳濃度對馬鈴薯的影響也比較大,加強窖內通風可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對薯塊傷口木栓層的形成比較有利,通風也能調節窖內溫度和濕度,避免溫度過高使馬鈴薯腐爛、發芽、失水等損失以及表面結露現象的發生。二氧化碳濃度主要影響馬鈴薯的呼吸作用,濃度過高時,馬鈴薯會停止呼吸作用,活力降低;濃度適宜時,馬鈴薯呼吸作用緩慢,其營養物質消耗小,貯藏損失小;濃度過低時,馬鈴薯呼吸作用旺盛,馬鈴薯內部營養物質消耗比較大,并且造成很大的貯藏損失。據測定,二氧化碳濃度在503.1ppm左右時,對馬鈴薯的貯藏會更有利。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473.6ppm時,這是由于長時間通風不暢造成的,會導致馬鈴薯腐爛。
4 結語
馬鈴薯在糧食總產量中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是世界上四大栽培作物之一。但由于其塊莖含水量較高,薯皮嫩薄,不耐貯藏,在生產、運輸、貯藏過程中都會有很大的損耗,因此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耐貯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晉小軍.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耐貯性的農藝措施及環境控制技術[D].甘肅農業大學,2005.
[2] 馬鈴薯的貯藏技術[J].河南科技,2004,(14):27.
[3]秦艷秋.提高馬鈴薯產量的技術措施及意義[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11):17-17.
[4] 林葉春.覆蓋栽培能提高馬鈴薯產量[J].農家顧問,2012,(6):31-31.
[5] 王效瑜,王收良,呼蕓蕓,等.旱坡地集雨坑種植對提高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4):36-37.
作者簡介:霍學顯,鄄城縣紅船鎮人民政府,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