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新++林程
摘要: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財富。本文立足福州馬尾鎮現狀,分析其海洋經濟發展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和具體的措施。
關鍵詞:馬尾;海洋經濟;優勢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95-2
1 福州馬尾鎮的基本情況
福建是海洋大省,擁有3324公里的海岸線,居全國第二位,水深200米以內的海洋漁場面積12.51萬平方千米,占全國海洋漁場面積4.5%。經國務院批準,福建已成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福州作為省會城市,是全國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也是全國漁業重點城市之一,海洋產業已發展成為福州市的支柱產業。位于福州閩江口的馬尾區地處閩江入海口,陸域面積約25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45平方公里,海岸線約50公里,是中外聞名的貿易港口。從1866年設立馬尾造船廠開始,馬尾的發展就與海洋緊密相連。30年前,國務院在馬尾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更是讓百年海港馬尾成為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中的重要增長極。近年來,馬尾海洋漁業、水產交易、船舶制造、船政文化、生態旅游、兩岸海洋合作等海洋經濟蓬勃發展,在推進開放型經濟,在更高起點上建設“海上福州”和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中發揮示范作用。
2 馬尾優勢
馬尾是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先導區,是兩馬兩岸合作的交流平臺,是福州新城建設的核心區、先行區、示范區。馬尾歷來為福州“水上門戶”,有著經略海洋的悠久歷史,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基地,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發源地,船政文化在我國乃至世界海洋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1 海洋船舶工業實力雄厚
馬尾造船廠具有設計制造3.5萬噸級以下各類船舶和修理2萬噸級船舶的能力,公司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32億元,稅收9504萬元。東南造船廠是國內配置最先進的海工輔助船生產線之一,擁有現代化的造、修船設施,2012年工業產值23.16億元,稅收8400萬元。
2.2 遠洋漁業產業發達
馬尾港多年來就是全國遠洋漁業自捕魚的主要集散地,擁有全國唯一的遠洋漁業船舶專用碼頭,國內70%以上的遠洋漁船在這里卸貨、停泊、修理和補給。馬尾現有遠洋漁業企業15家;外派遠洋漁船288艘(其中輔助船10艘),已建成正準備啟航的遠洋漁船34艘;在建和擬建的漁船121艘(其中在建96艘);已建立境外遠洋漁業基地6個(其中印尼4個、緬甸1個、毛里塔尼亞1個);擬建的境外遠洋漁業基地2個(印尼和幾內亞比紹各1個)。
2.3 水產品加工業及交易活躍
2012年馬尾共有坤興、高龍、東盛、博大、福鑫等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26家,冷庫庫容近40萬噸,水產品加工產值約43億元,水產飼料加工產值11億元,海洋生物及制藥產值17.5億元。區內擁有全國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專業市場——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其總建筑面積約35萬平米,商業交易面積約8萬平方米,已入駐商戶(海產品銷售商)1000余家,年交易量約200萬噸,全年交易額超300億元。據國家檢驗檢疫局統計,在水產品市場進行交易的漁貨約占全國海洋漁業生產總值的9%,規模位居全國第一,貿易量位居亞洲第二。
2.4 海洋總部經濟初步形成
福建國航遠洋集團、福建船舶集團、名成集團總部落戶馬尾,國航遠洋自有船舶20艘,總運力超過150萬噸,運力規模位列福建省第一、全國第五;福建船舶年造船能力105萬載重噸,下轄馬尾造船、廈門船舶等船舶制造知名企業,產業工人近兩萬人;名成集團作為全國領先的水產品交易市場,總部大樓福建水產大廈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已入駐上規模水產漁業企業26家,第三方水產品安全檢測機構1家。
3 面臨問題
3.1 土地瓶頸明顯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馬尾土地瓶頸十分明顯:一是馬尾地形呈狹長帶魚狀,面江背山,土地可供開發面積少,開發成本高,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區內臨港、臨江工業、企業占有大量的土地,導致土地利用率不高或長期閑置;三是開發區已經走過28年的歷史,原有的一些低端工業、產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四是省、市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既為馬尾經濟發展提供了各種服務便利,同時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五是馬尾是著名橋鄉,鐵路、國道、高速公路犬牙交錯,穿越馬尾全境,使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顯得更為捉襟見肘;六是“單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宜居宜悅的新城區”跨越發展也促使馬尾必須把更多的土地資源讓路于城市居民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
3.2 新興產業缺乏
3.2.1 高端、大噸位船舶制造受制約 馬尾雖擁有馬尾造船廠、東南造船廠兩大造船企業,但是由于受水深、港航條件制約,造船噸位只能在3萬噸以下,企業科技研發、創新和發展后勁受到嚴重制約。
3.2.2 海產品精深加工規模較小 雖然馬尾擁有近30家水產加工企業,年產值近50億元,但規模偏小,所產貨品以魚糜、火鍋料為主,高端、優質海產品多為來料加工出口,無法有效形成產值規模。低值海產品和海產品下腳料的綜合利用加工技術工藝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針對魚、蝦、貝類、藻類等大宗低值海產品沒有進行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如可以深加工為方便食品、風味食品、天然調味品、佐餐品等高增加值產品。扇貝、對蝦、章魚等大宗水產品的加工廢棄物沒有開展有效成分提取和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沒能開發成天然活性鈣、牛磺酸、活性多糖等高附加值產品。
3.2.3 海洋生物醫藥幾近空白 以生物工程技術,分離、提取、制備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研制海產品作為營養免疫食品幾近空白。只有南海岸鰻鈣、宏東軟骨素兩家企業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還僅處于委托加工階段,沒有形成自己的產能。
3.2.4 海洋旅游開發尚未成熟 船政文化雖為福州十大名片之一,以船政文化旅游為紐帶打造沿江向海的濱海旅游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沿江的游艇碼頭還在規劃,海洋主題公園、海濱生態休閑度假等項目正在招商、推廣。“兩馬”交流發展勢頭雖然迅猛,但由于臺灣馬祖島地小人少,入馬祖人員一天只能100人規模,“兩馬”旅游規模無法強力拓展。
3.3 海洋經濟人才不足
馬尾因薪資、醫療、教育等配套限制,船舶制造業高端技術研發人才引進困難。目前最缺的四大類人才是:支撐現代海洋服務業的專業人才、帶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創新人才、提升傳統海洋經濟的高端人才、推動外向型海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人才。
3.4 海洋產業鏈尚未形成
從當前來看,馬尾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將發展海洋經濟作為保持經濟平穩可持續增長的重要舉措;從長遠看,我區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產業轉型升級任務繁重,迫切需要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馬尾涉海企業關聯度低,造船工業和海產品交易加工企業沒有必然聯系,遠洋漁業捕撈、海洋生物制藥、游艇碼頭也正處于發端階段,企業規模沒有形成聯動效應。
4 解決對策
4.1 土地問題的對策
一要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抓手,針對低附加值、高污染、低產出的產業進行“騰籠換鳥”,開展收儲工作。二要加快瑯岐土地收儲和圍海造地的審批進度,推動出口加工區周邊土地整合和沿江岸線外移,為海洋經濟大開發、大建設提供要素保障。三要致力于打造藍色總部經濟,積極融入福州新區開放開發,積極探索區域聯動合作模式,推動馬尾開發區與福州新區南北兩翼發展區各兄弟縣(市區)的協作。
4.2 新興產業問題的對策
海洋產業不能只局限在海岸的發展,也必須摒棄以房地產、重化工為發展主業,導致圍墾填海、近海污染現象嚴重。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海洋經濟,走向深海的程度還要不斷提高。馬尾正重點培育以名成水產為龍頭的海洋漁業,引進一批“大、優、強”水產品龍頭企業,扶持推動冷鏈物流業發展,加快坤興水產、東盛水產二期建設。發揮東南造船廠技術優勢,重點培育發展輕型海工裝備,建設高端海工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加快東盟海產品交易所籌建步伐,做好交易軟件平臺和場所建設,提升水產品交易市場的標準化和信息化。擴大宣傳力度,吸引境內外龍頭企業成為交易所會員并落戶我區。籌建中國海島、海域使用權交易所,促進海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進一步拉動海洋經濟增長。
4.3 人才問題的對策
在福建院校設立海洋經濟相關專業,特別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專業,引進和培養海洋經濟領域的優質教學科研資源充實船政、經貿院校師資隊伍。要施行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放寬高層次人才的政策,簡化人才引進程序。鼓勵企事業單位到“985”和部屬重點院校發布招聘信息、舉辦供需見面會,采取擇優聘用的有利政策,充實人才隊伍,并爭取國際人才項目孵化器和福州留學生創業園在我區掛牌設點。
4.4 產業鏈問題的對策
進一步發揮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利用已有海產品加工產業優勢和對臺漁業合作、漁業加工優勢,夯實長安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產業支撐力,做到“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主動承接國際傳統海洋產業和高新海洋產業轉移,重點以海西遠洋漁業產業園、東盟海產品加工園、信通游艇4S店為主導,打造“百億海洋產業園”。
5 具體措施
5.1 提升海洋經濟指標對馬尾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加大海洋經濟對整體GDP的貢獻,以福州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為著力點,推動水產品市場內個體經營戶轉變為企業,確保水產品批發和零售做到應統盡統,有力促進馬尾GPD指標、社零指標及稅收的提升。
5.2 打造全國最具規模的水產交易中心
加快名成水產品交易中心二期建設,力爭在2015年5月建成福建漁業大廈,把福州海峽水產品交易中心打造成為集現貨交易、冷鏈倉儲物流、精深加工、專用漁業碼頭、商務辦公及觀光嘗鮮和海洋科普文化于一體的全國最具規模的水產品交易中心及遠洋漁業集散地。
5.3 形成一批有實力的水產品加工企業
在原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6家、產值約43億元的基礎上,推動原鰲峰洲30多家水產品加工企業新注冊入駐我區,爭取水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翻番,努力提升水產品加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鼓勵其向海洋生物高新企業轉化。
5.4 培育新興的游艇產業基地
充分發揮馬尾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岸線資源,培養發展集“游艇設計、制造、配套、銷售、維護”為一體的游艇產業鏈,逐步建成具有競爭力的小游艇產業基地。加快信通游艇產業基地建設步伐,爭取建成后年產值達到30~40億元,并帶動周邊游艇上下游產業發展,推動游艇業成為馬尾海洋經濟的新增長點。
5.5 加快海洋總部經濟發展
依托現有福建船舶、國航遠洋、名成水產等總部經濟大樓,努力吸引涉海企業的行政營運總部和投資、研發、營銷等職能型總部落地,積極推動涉海的造船工業、船舶研發中心、運輸企業總部、工貿企業等做大做強,建設馬尾藍色總部經濟帶。
作者簡介:任建新,馬尾鎮人民政府,中級農業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