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等
【摘要】 目的:探究中山市鄉鎮綜合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狀況。方法:選取中山市鄉鎮綜合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160人作為A組,非急診科(內外科)醫護人員160名作為B組,另選擇中國常模健康成人160例作為C組,觀察對比三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在軀體不適、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觀察項目上,相較于常模C組,A組SCL-90評分最高,B組次之;SDS和SAS評分比較中,A組均最高,其次為B組,C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促進急診醫療質量的提高,需對特定醫務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改善目前心理健康狀況,保證急診工作質量。
【關鍵詞】 鄉鎮綜合醫院; 急診科; 醫護人員; 心理健康
急診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一個重要場所,常集中全院急危重癥患者,成為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之一,急診科的醫護工作人員在緊張繁重的工作中,不但肩負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任,而且還需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醫護人員的健康狀況[1]。為此本文將對中山市24所鄉鎮醫院160名急診科醫護人員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旨在分析特定醫務人群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促進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措施,并為其心理評估和心理保健工作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中山市24 所鄉鎮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共160名作為A組,其中醫生60 人(37.5%),護士100人(62.5%);男55人(34.4%),女105人(65.6%);年齡 20~45歲,平均(34.8±2.3)歲。抽取非急診科(內外科)醫護人員160名作為B組,其中醫生60 人(37.5%),護士100人(62.5%);男62人(38.8%),女98人(61.3%);年齡 22~48歲,平均(36.2±2.5)歲。另選擇中國常模健康成人160例作為C組,其中男70人,女90人;年齡21~47歲,平均(35.9±2.2)歲。三組研究對象均在知情下自愿作為調查對象,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者,組間工作崗位、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調查方法
1.2.1 收集資料 采用一般情況調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從業時間、年齡、學歷、有無煙酒及其他特殊嗜好、家庭狀況、婚姻狀況(是否單身、離婚等)、健康狀況。
1.2.2 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方法 三組調查對象分別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研究對象SCL-90評分比較 在軀體不適、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觀察項目上,相較于常模C組,A組SCL-90評分最高,B組次之,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三組SDS和SAS評分比較 SDS和SAS評分比較中,A組均最高,其次為B組,C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SCL-90是目前心理健康自我測評臨床常用的評定工具,此量表對感覺、思維、情感、意識、行為直至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具有容量大、反應癥狀豐富,且能準確評定檢測者的心理健康狀況[2]。SDS量表可廣泛且直觀地反映抑郁檢測者的主觀感受;SAS量表能夠較好地反映有焦慮傾向的檢測者的主觀感受[3]。本文研究中,對鄉鎮綜合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非急診科(內外科)醫護人員及常模健康成人采用上述三種測評工具,結果發現,急診科醫護人員和非急診科醫護人員在SCL-90各因子評分、SDS及SAS量表評分中,均明顯高于常模健康成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評分,且急診科醫護人員各項心理健康評分高于非急診科醫護人員[4]。結果提示,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較為嚴重,分析可能與急診科的特點等因素有關,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3.1 學科特點 急診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患者及非急診科(內外科)醫護人員對急診醫學在認識上存在一定差異,而急救科醫護人員對該學科的事業發展前景尚不明確,致使急診科醫務人員不能安心工作,且急診科醫護人員很難做到精通每一個治療環節,易增加醫療糾紛,致使急診科醫護人員思想負擔較重[5]。
3.2 急診科臨床特點 急診科是醫院搶救工作的最前線,隨時接收急性創傷或是病情危急、突變的患者,并經常處理急癥病例、危急情況和未明確診斷患者,工作充滿風險性,工作難度高,工作和生活不規律,且勞動強度大,屬于高風險科室,致使急診科醫護人員的心理常處于緊張狀態,與此同時,急診患者數量較多,而鄉鎮基層綜合醫院人員配備相對較少,在長期超負荷工作下,且醫護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進而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6]。
3.3 社會環境因素 急診科患者對自身疾病及醫院環境不了解,渴望得到全面的救治,然而患者數量基數較高,急診人員資源有限,不能全面滿足患者的需求,使得患者及家屬易出現過激行為,易產生醫患矛盾,且加上新聞媒體對醫院的負面報道,加劇醫患關系緊張程度[7]。急診科醫護人員每日面對復雜特殊的工作環境和服務對象,致使心理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出現強迫、恐怖、軀體不適等心理癥狀[8]。
急診醫護人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巨大,并由此產生各種應激反應,為此如何保護急診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成為當今醫院亟需解決的問題[9]。首先應提高對急診醫學的認識,在思想上正確認識急診醫護人員的工作專業的特殊性,改善急診醫護人員的待遇,并給予必要的心理安撫[10];其次急診醫護人員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最大限度滿足臨床需求,避免醫患糾紛,并調整急診科人力資源,給予相應休假,改善工作強度,對已經出現嚴重心理健康問題者,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11];此外,加強媒體正面宣傳,正確引導媒體對醫療事業的監督和輿論導向,增加患者對急診科醫護人員的信任[12]。endprint
綜上所述,對鄉鎮綜合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頗為嚴重,為促進急診醫療質量的提高,需對特定醫務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此改善目前心理健康狀況,保證急診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潘菲,孫宏玉,官銳園,等. 急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中華護理教育,2010,7(1):24-27.
[2]柳黎黎,管霞飛.急診護理人員職業倦怠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建議[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2):139-141.
[3]王暢,王聲湧,代金芳,等.廣東省18家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離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職業醫學,2011,38(4):287-290.
[4]閆新明.山西省二級以上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0):1303-1304.
[5]朱耘生,王純玲,于溯洋.綜合醫院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2,33(4):155-157.
[6]王愛麗,趙宇,費賢翠,等.綜合醫院急診科護士心理壓力因素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6):27-30.
[7]范從華.彝族地區縣級醫院急診科醫生工作及身心壓力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4):144-145 .
[8]劉淑梅,付印,蘇秀霞,等.急診護士心理壓力源分析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9):134-135.
[9]丘宇茹,王吉文,吳惠文.急診醫護人員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心理狀況的調查[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2,7(6):514-517.
[10]蔣穎,張玉.急診科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況及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48-1349 .
[11]黃偉青,張遠新,李平.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壓力源類型淺析與健康心態的調節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9):131-132.
[12]吳志敏,劉松茹,劉珂.淺談急診科護士工作倦怠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102-103.
(收稿日期:2014-01-16)(本文編輯:陳丹云)endprint
綜上所述,對鄉鎮綜合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頗為嚴重,為促進急診醫療質量的提高,需對特定醫務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此改善目前心理健康狀況,保證急診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潘菲,孫宏玉,官銳園,等. 急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中華護理教育,2010,7(1):24-27.
[2]柳黎黎,管霞飛.急診護理人員職業倦怠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建議[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2):139-141.
[3]王暢,王聲湧,代金芳,等.廣東省18家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離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職業醫學,2011,38(4):287-290.
[4]閆新明.山西省二級以上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0):1303-1304.
[5]朱耘生,王純玲,于溯洋.綜合醫院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2,33(4):155-157.
[6]王愛麗,趙宇,費賢翠,等.綜合醫院急診科護士心理壓力因素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6):27-30.
[7]范從華.彝族地區縣級醫院急診科醫生工作及身心壓力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4):144-145 .
[8]劉淑梅,付印,蘇秀霞,等.急診護士心理壓力源分析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9):134-135.
[9]丘宇茹,王吉文,吳惠文.急診醫護人員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心理狀況的調查[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2,7(6):514-517.
[10]蔣穎,張玉.急診科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況及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48-1349 .
[11]黃偉青,張遠新,李平.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壓力源類型淺析與健康心態的調節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9):131-132.
[12]吳志敏,劉松茹,劉珂.淺談急診科護士工作倦怠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102-103.
(收稿日期:2014-01-16)(本文編輯:陳丹云)endprint
綜上所述,對鄉鎮綜合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頗為嚴重,為促進急診醫療質量的提高,需對特定醫務人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此改善目前心理健康狀況,保證急診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潘菲,孫宏玉,官銳園,等. 急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中華護理教育,2010,7(1):24-27.
[2]柳黎黎,管霞飛.急診護理人員職業倦怠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建議[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2):139-141.
[3]王暢,王聲湧,代金芳,等.廣東省18家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離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職業醫學,2011,38(4):287-290.
[4]閆新明.山西省二級以上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心理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0):1303-1304.
[5]朱耘生,王純玲,于溯洋.綜合醫院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2,33(4):155-157.
[6]王愛麗,趙宇,費賢翠,等.綜合醫院急診科護士心理壓力因素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6):27-30.
[7]范從華.彝族地區縣級醫院急診科醫生工作及身心壓力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4):144-145 .
[8]劉淑梅,付印,蘇秀霞,等.急診護士心理壓力源分析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9):134-135.
[9]丘宇茹,王吉文,吳惠文.急診醫護人員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心理狀況的調查[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2,7(6):514-517.
[10]蔣穎,張玉.急診科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況及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48-1349 .
[11]黃偉青,張遠新,李平.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壓力源類型淺析與健康心態的調節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9):131-132.
[12]吳志敏,劉松茹,劉珂.淺談急診科護士工作倦怠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102-103.
(收稿日期:2014-01-16)(本文編輯:陳丹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