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留學,為國際政經格局作注腳
《留學》副主編王眾
是的,現在可以拿著高考分數申請國外院校了。高考分數、甚至是高考失利的分數,不僅能帶你走進亞洲鄰居和古巴兄弟的家,還能叩響西班牙、加拿大等歐美國家的大門。
幾年前,高考留學指的是一些“二世祖”放棄高考去國外讀本科,為的是逃避這場煉獄,反正即使考了也沒什么好結果。現在,高考分數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外院校的認可,高考留學更大的意義是為失利學子提供了比復讀或者屈就更好的選擇。
而這種選擇被一些聲音解讀成“對中國教育的控訴,以及對中國學生的解救。”其實換個角度,這種來自國際的認可恰恰備注了中國教育話語權的提升。
這種提升歸根結底來源于中國與各國的關系。比如去年恰逢中國西班牙建交四十周年,于是在秋季國際教育展上,西班牙使館親自站臺,并宣布中國與西班牙學歷互認,中國學生可憑高考成績申請西班牙的大學。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法國使館率大隊高校人馬出現在今年的春季國際教育展上。
國家間的周年慶促使教育交流迎來小高潮,兩國的小摩擦也有同樣的效果。教育不僅可以成為催化劑,也可作為軟化劑讓兩國牽手,比如中日。日本各個學校的招生推廣官不僅為中國學生帶來了入學機會,甚至還有不菲的政府獎學金。只是,必須要先過語言關。
政治的溫度顯然不如經濟來得熾熱。商科是什么時候熱起來的?60、70后們估計忘不了,那是2002年,中國加入了WTO,與國際貿易沾邊的一切都極大地調動起好學者的好奇與精明人的嗅覺。那兩年,國際貿易學的教授們經常被請到校外做講座,價格之高能達到一晚上一萬塊。和國際貿易同時躥出火苗的是外語,且從此就沒降過溫。
同時進入國人生活的是各種各樣的舶來品,包括國際教育,只是步調慢了些,直到多年后才等來井噴。現在,關于留學的信息鋪天蓋地,“走出去”的方式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家長們為孩子的出國打算也越做越早。低齡化不再是趨勢,而是既成事實;出國讀本科的學生就是有數據可查的龐大群體。
與留學低齡化接踵而來的,是中國與新西蘭、南美、東盟諸國挨個簽訂了FTA(自由貿易協定)。于是我們看到,中國學生不僅能拿著高考分去大洋洲念大學,甚至可以帶著媽媽去新西蘭讀小學。
“考前還在發愁是選清華還是選北大,現在才知道老子想多了。”這曾是很多高考失利生苦澀的自嘲。而今,如果還有這種無奈,只能說你想少了。
從上期的《十萬塊錢去留學》到本期的《高考后去留學》,《留學》想告訴你,無論對于誰,高考后的選擇多得很;只當心,別患上了選擇焦慮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