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_何苗 編輯_趙冰燃 攝影_董德
是精英,就該Stand Out
實習記者_何苗 編輯_趙冰燃 攝影_董德
越來越多高中畢業生選擇到美國讀大學,其中不乏高考之后的學生。本期《留學》專訪了美國大學網創始人李嘉玉先生,請他談談高考后如何準備留學美國和如何通過留學成為未來社會的精英。
美國大學網創始人李嘉玉。
2014高考已圓滿結束,很多有想法的學生和家長開始準備留學美國了。由于備考高考擠壓了美國大學申請的準備時間,高考后學生必須更加努力,在半年內準備好托福、SAT考試以及相關文書和推薦信,申請2015年秋季美國大學入學。
已成功幫助眾多中國學生,包括高考后,甚至放棄清華北大的學生,申請到包括哈佛大學等美國名校的李嘉玉老師告訴《留學》記者,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在6月參加完高考后,馬上進入托福及SAT的輔導和學習,在年底前考取100分左右的托福和2100分左右的SAT成績,申請到美國新聞周刊上排名前五十,甚至前十名的美國著名大學。
再者,是否應放棄國內排名TOP10高校就讀的機會,進而選擇美國TOP30的大學?答案也是因人而異。這取決于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認知。李老師告知,很多家庭經濟實力不錯,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成為精英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國內的人才教育。在過去幾年,屢屢有家長和學生選擇TOP50的美國大學而放棄國內的頂尖大學。2007年,一位大一學生就放棄北大轉而去美國一所著名的文理學院。2010年,一位上海中學的北大報送生,放棄北大就讀一所排名三十多的美國綜合大學。2011年,江蘇梁豐中學的一位高考后學生,八月份開始準備出國,最后拿下三所美國前二十的大學offer. 這樣的學生越來越 多。
教育的最終目標應落實到每個孩子的個體上,使這些孩子有機會獲得最為優質的教育。曾長期在美國生活的李嘉玉老師,在遍訪美國名校后,由衷感慨美國大學在教育資源、理念、手段、生活環境四方面的顯著優勢,他非常鼓勵國內有實力進入美國TOP50學校就讀的學子能放開視野,抓住時機,為自己尋得面向未來的教學資源。
比起25年前的老留學生李嘉玉老師本人,今天的95后們擁有很多優勢:這些孩子大多英語基礎較好,從小就有很多接觸西方文化理念的機會,思考問題具有很鮮明的國際化視野。進入高中后,因需要全力備戰高考,學習的勁頭也很足,態度也非常積極,從這樣一種情況來看,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高考后的學生完全適合前往海外學校就讀。
今天的家長,多是70后,他們完整地經歷了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他們的心態非常開放,不再是用“父母在不遠游”等農業社會思維來約束孩子。李老師認為,這也是高考后留學火爆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談及家長和學生在拿到多個學校錄取時,常會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名校,與在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的相對排名靠后的學校間,難以做出選擇。李嘉玉老師一再強調,“很多國內家長偏愛美國大城市,實則是一種以中國教育現狀為藍本對美國教育的想象。”類似紐約這類大城市,比起一些相對鄉村的小城鎮,初看起來,好似更多機會,平臺更大。但美國著名大學和優質教育資源偏偏遍布各地,甚至好多著名大學和學院地處窮鄉僻壤。而且,這一代到美國留學的學生所缺少的,與其說是實習和工作的機會,不如說是西方的Critical(批判性)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需要他們能夠充分靜下來,在一個相對安靜和寬松的空間里,獨立思考和認真研究西方思想和文化。
其次,對于一個讀書期間的孩子來說,若要感知一種獨有的文化,需要先學會去思考和鑒別一些東西。一如JK.羅琳會讓自己筆下的哈利波特魔法學院的學生去寒冷森林訓練魔法。作為一個在美留學生,最重要的身份還是學生,他們必須集中絕大部分的精力于專業課程和校園生活。再者,類似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這樣在小城的常春藤名校,其社團活動和校友間的人脈網,往往更為活躍,合作更為緊密,相互挑戰,共同面對未來。同時,美國的高校大多擁有較國內來說更為自由的學制,若能充分利用假期,足可以將紐約這些大都市都走遍,看夠。
“留學學的是思想文化。”李老師的這句名言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隨著留學生選擇人文專業的人數逐漸增加,這些擁有不同文化的中國留學生的就業前景成了很多人極為關注的問題。“或許短期內在薪酬方面不及理工科類的同學,但從長遠來說,他們絕對有獲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例如,在2007年時,就曾經有一位哈佛的韓裔留學生因成功幫助奧巴馬總統獲取亞裔選民的大量選票、并最終贏得大選,而謀取了華盛頓特區某咨詢公司年薪百萬美金的工作。即使在我們這一代的海外老華僑當中,亦有很多人參與地區政府的選舉,成為出色的政治家。
李嘉玉老師在美創建EL國際教育創新研究所,亦是因為他始終相信,中國學生迫切需要英語思維和Critical思維教育,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輔導,中國的孩子,無論是在哈佛還是在耶魯,都能挑戰并出色駕馭西方的人文課程。
一如駱家輝、趙小蘭、李安等,如果有足夠的能力與才華,中國學生亦能在北美的政治、法律或者文化產業內取得驕人的成績,進而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貢獻力量。但面對前來咨詢究竟選文還是選理的高中生,李老師則很少談及文科專業所潛在的財富,他只是希望學生們能夠明白:憑借不斷累積的認知,人最終需要滿足超我的需求,改變社會,實現不同的人生。在人文社科這條求學之路上,中國留學生會擁有最為美好的未來。
在過去的媒體采訪中,李嘉玉老師也曾談到“絕大多數美國人不愿意當精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已經有足夠多的美國孩子想當社會的精英。其余的年輕人就像很多美劇里所展現的:一堆失業年輕人,圍坐客廳的舊沙發里,吃著桌上堆放的大桶垃圾食品,看著體育比賽或talk節目。這些人享受當前安逸的簡單的生活。但此現象產生的前提是,已有非常多的社會精英,在領域內取得了能為他人提供安逸生活的杰出成就。
但是,中國需要更多能勇于站出來,甘為改變社會的精英。很多中國孩子“考上清華、北大,進入四大或投行工作”的想法,都僅僅只能算作是一個生理安全的階段性的目標,不能說是精英意識所主導的夢想。一如《留學嘉玉觀》專欄文章里所談及的那樣,優秀與卓越不同,想要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優秀的起跑線上再勇敢地跳一跳。
除了關心同齡人的考分,關注自己的生活現狀,優秀一代中國學生更應關愛周遭的人群,并最終學會通過改變社會,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近年來,很多留美回國的常春藤名校學生正試圖利用自己過往的經歷和人脈,來創辦各類留學咨詢或公益的組織,以此為中國的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作為歸國的創業前輩,李老師毫不遮掩自己對于這些年輕人的贊許,他甚至指這些80、90后的年輕人已在很多方面做出了超越前輩的成績。
“他們不僅能獲得可觀的財富,更多的是他們會獲得精神上的成功。”李嘉玉老師認為,當前這些中國青年希望通過自身常春藤背景素養,來幫助其他孩子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舉動,已是一種積極改變社會的、精英意識的體現。
但同時,如若這一群精英群體的孩子,在看到短期的商業機會(譬如說教育咨詢、留學顧問)之外;應更多地放大自身的稟賦,去追求一些更高層面的東西,到中國的偏遠地區、留守兒童聚集或者真正的農村地區去看一看,那里的孩子所生活的境況,他們的教育保障、教育機會、教育平臺是如何需要幫助。甚至一些其他社會問題,那么,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年輕人真的會承擔改變中國的使命。
如果現在中國國內的優質海歸精英不去做這些事,就極可能將機會拱手讓給了美國的年輕人。美國高校很多做東亞研究、中國問題研究的西方教授、學生都對中國問題有極為深入的研究,但相反,中國的年輕人對于美國問題的研究,就相對少很多。中國的鄉村及城鎮社會其實是一塊政治以及文化研究的富礦。 就如此前耶魯畢業的謝同學回國后到地方擔任村官一樣,對于中國的精英留學生而言,應懂得感恩,踏實耕耘,甘為更多人的幸福而堅定不移地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