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西
專家篇
美麗鄉村之現狀及問題
●文/羅西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一個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國家,隨著工業及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越來越強大,吸引了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村處于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家對農村建設的關注越來越高,連年出臺多個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顯示了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為了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國家推動新農村建設,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一是人口逐年減少,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空心化”嚴重。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3年末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升至53.73%,全國總人口為13.5億。
二是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大為提高,土地流轉后向少數種田大戶集中,逐漸走向專業化分工。
三是各地農村發展不均衡,東西部差距較大。
四是城中村、近郊村已經逐步城市化,產業也向工業化及第三產業發展。
五是部分農村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游、農家樂、林果業、副業等。
六是移村并屯,許多自然村逐漸消失,每天消失約80到100個村莊,12年前,中國有360萬個村莊,2012年減少到270萬個,目前約有260萬個。
一是受城市經濟影響較大的近郊、城中村已基本城市化。主要體現在:在城市企事業單位就業、房屋租賃、集體產業、個體工商戶等行業成為經濟主體。
二是在旅游區的鄉村逐漸以旅游業為主業。由于旅游業的興起,帶動了一些農村的特色旅游,如禮泉縣的袁家村、韓城的黨家村、長安區的上王村等。
三是傳統農業向集約化、機械化方向發展。糧食生產向種植大戶集中,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只有規模化生產,才能創造較好的經濟效益。
四是特色產業發展迅速。誕生了許多專業村:養殖業、石雕、林業、果業、村辦工業、油畫、民間工藝品、運輸、礦業等。
一是新農村的人口預測與產業間的關系。
(1)一般說來,如果是純農業生產的村莊,其人口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人口結構呈現倒金字塔,村莊也處于退化階段。在可以的條件下,盡量考慮并村規劃,騰出原有村莊用地,增加農田實際面積。
(2)對于經濟發展條件比較好的村莊,其人口仍然可能增長。但這一增長,主要是來自外來人口,例如華西村之類。這時要與產業發展規劃相結合,做好人口增長的預測,并合理規劃好新農村的建設用地。
(3)城中村的人口增長主要是外來人員到城市就業時租用民房所致,基本處于飽和狀態,隨著城中村改造的進行,人口發展與城市的其它區域并無二致,這一般也超出了新農村的范疇,此外的農村已經完全融入了城市。
二是農村產業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1)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如“一村一品”,通過流轉土地,以“公司+大戶+農戶”、“大戶+農戶”或“公司+農戶”的模式,建立合作組織,突出資源優勢,進行規模化、品牌化經營。
(2)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旅游業、工業、礦業、副業等特色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了,人口才能留得住,人民生活水平就能迅速提高,有了資金保障,新農村建設才能更好地進行。
(3)土地流轉的前提是土地確權,可以抵押貨款,這樣可以保證農民進城后沒有后顧之憂,對于人多地少的村莊,可以鼓勵農民進城,將人口減少的村莊逐漸合并,大力發展農村集鎮和小城鎮,對于新農村的建設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是保護傳統文化。農村是傳統文化的根基,特別是很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是需要保護的。傳統村落不宜整合遷并,應就地改造,規劃建設應注意保護歷史遺存,禁止大拆大建。
對于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也是這樣,在現有傳統格局的基礎之上,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四是要注意節約土地資源。在有條件的地方提倡并村集中建設,提高商業、基礎設施、文體設施的使用效率。
五是要注意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
(1)排水系統,盡量采取雨污分流制,可采用小型污水處理系統;
(2)增加綠化面積,有條件的地方盡量做到每戶有院落;
(3)垃圾處理,應設置垃圾轉運站及收集點,也可利用廢棄坑洼地處理;
(4)基礎設施要完善,逐漸城市化。
六是將零星分散居民的農戶集中安置在新建社區內。
七是道路規劃建設可分三級。
(1)社區級道路,紅線寬度12米—18米;
(2)組團級道路,紅線寬度8米—10米;
(3)宅間道路,紅線寬度5米—6米。
隨著汽車逐步進入農戶,要求停車在院落內解決。
八是豎向設計。對于改建項目,盡量維持原有地形不變。對于新建社區,要綜合考慮地形、地貌,結合道路、排水規劃,做好場地豎向設計。
九是公共設施可適當集中布置。公益型公共設施指文化、教育、行政、醫療、敬老院等,商業型公共設施指超市、農資、電信、儲蓄等。
十是建筑風格要避免“千村一面”。
十一是盡量采取先進科技手段提高規劃設計效率。可利用大數據、計算機自動化設計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