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新常態下的新問題
主持人語:
在目前,經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及以往負面作用的消化期,這三個時期同時存在,而且作用相互疊加,因此現在中國經濟的問題更復雜。此外,在目前轉軌新常態的過程中,一些政策執行部門和市場主體表現得信心不足、底氣不足,甚至駐足觀望,這也是對路徑依賴的最大心理障礙。
那么,在經濟新常態的趨勢之下,如何解決新的問題?這需要智慧,更需要毅力。
在經濟換擋期,首先要面臨人口紅利消失以及污染問題,“特別是環境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
人口紅利消失,掉得最厲害的就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我們國家有七大勞動密集型產品、七大國家密集型產品出口。去年一季度增長了22.2%,今年一季度是0.2%,這已說明,依靠勞動廉價、用低價格產品打天下,這個形勢不可持續?!?/p>
除了人口紅利,污染已是迫在眉睫的事,“現在我們的霧霾到什么地步了?有一次去開會,我旁邊一個人說今天你要出門,別人在對面給你一巴掌,你都看不到人?!?/p>
這兩個問題都說明要換擋,但換擋要注意,不能從五擋一下換到一擋,中央確定中國經濟的總基調就是穩中求進,就是五擋換到四擋。
在中國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關于第一產業農業,要注重規?;?,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飯要端在自己手里”。
中國的農業現在是極其弱的,雖然糧食連續10年豐收,但每年的進口糧食量仍然很高,因此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所以我們這個飯要端在自己手里。
農村的農業規?;?,85%的農戶只種10畝以下的地。也就是說,我們是千家萬戶小生產,市場則是千家萬戶大市場,這兩個要對接。而現在把對接的重擔交給農民去挑,這個是不對的,農民怎么可以挑得起這么重的擔子。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發展家庭農場。
中國第二產業,即工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大而不強。
我國的工業基本上是處在國際分工的末端,我們缺少創新,缺少核心技術,賺的都是辛苦費?,F在iPhone6出來了,但全世界的蘋果手機,相當多都是在中國的廣州、河南生產的。我們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只能掙那點辛苦費。
要改變現狀,出路就在于創新,核心競爭力更是要創新。在創新問題上,大家一定要看到,現在的創新是要顛覆性的、毀滅性的。有一個例子說:“液晶電視機對每個消費者是好事,對誰是毀滅性的打擊呢?對顯像管生產廠家是最大的打擊;手機可以照相把誰摧毀了呢?把膠片行業、膠卷行業摧毀了。這些都是顛覆性的、毀滅性創新?!?/p>
因此我特別贊成打造高科技產業,這個至關重要。
在轉軌新常態的過程中,一些政策執行部門和市場主體表現得信心不足、底氣不足,甚至駐足觀望。我認為,路徑依賴乃最大心障。大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法治建設仍然滯后,亟待進一步完善。比如,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中,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在具體操作中,其作用、其責任等等仍然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對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將大大改變這一局面,也將極大增強社會各階層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其二,只看局部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深層次變化已經出現。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近兩年基層“創業潮”風起云涌。一方面政府簡政放權措施有力,改善了市場環境;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敢于開拓的拼搏精神,自主擇業、自主創業意愿強烈。
這兩種力量上下合力,是當前“增速放緩、就業反升”這一奇跡的主要原因,也是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撐之一,如果看不到中國經濟這種深層次的潛質,面對現實壓力,適應新常態的進程如何有定力、有底氣?
其三,經濟增長中的慣性行為,經濟學稱之為路徑依賴。過去相當長時期內,以規模和數量為引導的經濟目標追求,形成了缺乏發展協調性的執行思維和慣性。
中國經濟經濟發展如何步入新常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支撐力又在哪里?
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要靠效率提升,由五個主要因素決定:技術進步、結構優化、管理改進、勞動力素質提高、制度變革。從這五個角度推動效率提升,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潛力巨大,我們要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向這些方面投入。
21世紀最寶貴的是什么?需求。中國機遇就在“新四化”中。從中長期發展來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這“四化”如果協調推進,中國的需求面相當旺盛強勁,即便增長速度下滑,“四化”協調推進的基本面需求在那里擺著,5%、6%不是很可能,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不需要有太大擔心。
不過,也要看到,推動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這五個方面,基本上都是慢變量,尤其短期內在舊模式下規模增長難以為繼、發展成本上升和利潤空間擠壓的負面影響還將伴隨。因此,一方面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然改革,另一方面一定要找到新的動力來源、利潤來源、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加快當前中國經濟量變向質變的飛躍。
例如,東部的速度比中西部下降得更明顯,更早地遇到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遭遇的所有困難。怎么辦?近年來,東部地區開始選擇主動出擊,淘汰落后、技術創新、產業變革、發展民營經濟,鼓勵產業遷移,尋找新的動力來源、利潤來源、增長來源,包括新的增長模式、盈利模式、商業模式、體制變革的方向等等。
我們調研發現,在這些方面東部相當活躍。盡管一度中西部GDP和投資增速高于東部,但東部的PMI(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一直高于中西部。PMI是對市場的預見反應,是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東部更活躍,說明在增長速度放慢的前提下,東部經濟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而深刻的變化。
尤其是微觀層面的新動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最近一段時間所作的多次企業調查中,大多數企業反映,在中國經濟增長7%左右、工業增長10%左右,企業仍然可以維持正常經營水平。
中國經濟轉型的微觀是誰?未來中國經濟的底氣來源于哪里?就是那些能夠經歷大風大浪,有更強承受力、預期更趨合理的企業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