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常態下尋求新的增長點
主持人語:
新常態,需要有新思維和新理念,才能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我們現在面臨很多的矛盾,經濟新常態本身是對過去很多經濟政策、經濟行為和習慣的一種改變,所以我們要適應。
那么,在這個新常態之下,我們有沒有機會?如何尋求新的增長點?俗話說,“彎道超車”、“變動中才有機會”,所以,不變動就沒有機會,不變動就找不到新的增長點。
五千年來的中國經濟一直是緊缺經濟,現在則是過剩經濟、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經濟增幅會很低,企業家們不要盲目投資,未來三年將是現金為王的時代。
因此,新常態下如何尋求新的增長點,這就需要讓市場來尋找,只有這樣才符合發展規律。
中國的經濟社會正在經歷一個非常大的巨變,百年未有之變,就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由高速增長逐漸過渡到中高速增長,但許多人都沒有正確認識這個問題。比如,對于三季度經濟增長7.3%,最多的聲音是這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差的經濟數據,但我覺得7.3%才是正常的表現。
從消費來看,中國經濟已由五千年來的緊缺經濟開始轉到過剩經濟,這是首次出現,這就是新常態,經濟增長放緩也是必然結果。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重點將轉向“玩樂”,誰能夠做好“玩樂”,未來發展將大有前景。
過去幾十年制造業一直是中國的支柱,如果中國人不做服裝,全球很多人會沒有衣服穿。從目前來看,未來制造業還是核心,但需要提高檔次和規格,把制造業做強,把服務業做大,才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房地產市場幾乎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靠什么增長呢?靠房地產。現在很多人不相信愛情,但是我相信一種愛情,就是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愛”,是真正的愛情,愛得很真、很深,不拋棄、不放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為,房地產一旦出現任何風吹草動,中國經濟就受不了。
有一個問題,這樣問到:消費者現在買房合適嗎?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對或錯都有人罵。只能說住房作為最好投資的階段已經過去,十年前因為房子太少,需求遠遠高于供應,只要買房,不管什么地方,閉著眼睛房價都是一路上漲。但現在不少城市的房子都供大于求了,未來大部分城市的房價也會出現下降,買房有風險。如果買了供應過剩城市的房子,那是沒什么投資價值的。
未來的三到五年,將是中國改革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美元會走強,錢從中國流向美國。會出現持續性的錢荒,所以錢會很值錢,保護好你的錢,不要盲目投資,管好自己企業的現金流。真正的冬天已經到來,而且這個冬天會很難過。未來幾年沒有什么行業好投資,投資進去往往會失敗。所以,管好自己的現金流才是現在最重要的工作。經過未來幾年的低迷之后,中國經濟會逐漸走好。所以說,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活下來,而不是盲目投資,如果你在冬天死去,春天和你就沒有關系了。
現在你可以拿美元,投資美元資產,這是一個保險的選擇。除過房地產外,不少人都在尋找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點。我認為,經濟增長點要讓市場來尋找,只有市場尋找出來的才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與我國特點的。舉例來看,電商這些年蓬勃發展是誰找出來的呢,是市場。尋找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點,我投票投給兩個人,一個是市場,一個是中國農民。
在這個新常態下,我們有沒有機會?我的觀點是,這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這個機會要比過去平鋪直敘的上升機會要大的多。大家都懂得“彎道超車”的道理,也懂得“變動中才有機會”的道理,不變動就沒有機會。所以我覺得在未來的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里,我們有非常多的機會,我總結有七個:
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機會
“十二五”的初期,七大新興產業占整個經濟的比重只有5%,當時計劃到2015年,這個占比要提高到8%,到“十三五”的時候要提到10%。這就意味著從“十二五”到下一個五年計劃,這個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要在20%~22%之間,如果GDP平均增長率是7%的話,新興產業的增長將遠遠超過7%。
這不僅僅是一個目標,還有非常多的措施配合。所以發展七大新興產業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機遇。比如節能環保產業,未來5年內的投資需求,據統計超過3萬億元,其中僅固廢處理投資就有望達到7000億元,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投資超過8000億人民幣,而未來7年內,新能源的投資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
二是服務業的跨越性發展和機會
國家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發達國家平均是在70%,美國在70%以上,全世界平均在60%,中國只有45%。
我們國家2013年服務業的增加值首次超過了工業的增加值,服務業成了中國第一大就業主體,吸納的就業人數遠遠超過了制造業,在我們國家,服務業有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既有原來傳統的衣食住行,更有很多基于新技術的服務業。
照這個趨勢,未來幾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就要達到50%,就是說第三產業等于第一產業加上第二產業之和,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了資本的貢獻,凈出口的貢獻則是負數。我們在過去這幾年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還有農村人均收入的增幅今年已經超過了城鎮人均收入的增幅,資本的輸出已經超過了資本的流入,中國成了資本凈輸出國家,發生了很多歷史性的變化。
三是新型城鎮化的機會
中國的城鎮化率按照去年公布的數據是53%,但那時候講的是以往的城鎮化,去年四季度,中央開了一個特別的會議——城鎮化會議。提出了一個中國“新城鎮化”的概念,所謂新城鎮化就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不僅僅是蓋房子,不僅僅是把農民的房子蓋成像城里一樣。
所謂人的城鎮化,農民進城,不是過去農民工到城里打工,他本質還是農民,到一定的時候還得回家種自己的自留地,這個不叫城鎮化。真正的城鎮化是現在已經在城里的2.6億農民工,首先要變成城里人,首先是戶籍要改變,不能是二元結構了;其次,他們要和城里人一樣享受教育、養老和各種服務,享受城里人享受的一切,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勇敢的設想。
2.6億農民工進城,這個巨大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機會,和我剛才說的服務業是有密切關聯的。過去計算過,一個農民進城,國家至少要投資10萬塊,基礎設施投資,算算2.6億是多少?城里人的消費、農民的消費有著巨大的差別,城里人的消費是農民消費的3.6倍,這是過去的數字,不2014 11 West China Development一定準確。
總之,城鎮化會從兩個方面擴大經濟增長的動力:一個是投資方面,另一個就是消費。城鎮化是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經濟增長的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過去的三十年,城鎮化率每年幾乎增長將近1%,這個速度也是世界各國歷史上最快的。
四是中西部地區崛起的機會
中國現在叫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現在看中央的這個政策已經起到了效果,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這兩年,勞動力人口紅利的減少,中西部的發展機遇大了,這兩年中西部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是遠超過沿海的。中西部和東部剛剛改革開放時的基礎完全不一樣了,他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四通八達,立體交通,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接受了改革開放。所以,今天中西部的崛起完全不必像東部沿海那么長的時間。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福布斯》算過的,叫“城市經營成本指數”,即在不同的城市辦企業,經營成本是不一樣的。如果把北京成本指數定義為1的話,上海、廣州、深圳、寧波這些地方是0.87,西部只有0.67,像武漢這樣。
也就是說你在中西部辦企業,這個成本比北京節省30%多。當然這個優勢不一定永遠有,現在要到中西部辦廠、辦企業,你也不能眼睛光盯住勞動力比東部便宜這個優勢,這個優勢轉瞬即逝,一開始就應該把眼光定高,將來要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來取得優勢。
五是技術變革的機會
在中國,移動互聯和大數據不僅給生產經營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一點大家都感受到了。現在中國的手機用量達到了13億部,是全世界最多的,移動互聯用戶達到5億戶,也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比的。
基于這方面,我們將來可以依托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技術得以蓬勃發展。我這里有個數據,中國2015年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會超過1.5萬億,每年增長將近100%。加上現在的云計算、搜索引擎、移動終端、傳感器的普及,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撲面而來,會給我們的產業帶來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六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
中國這幾年已經成為凈資本輸出的國家,即使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走出去的步伐也沒有放慢。當然,我們走出去可能有很多的挑戰,制度、法律的挑戰,貿易封鎖的挑戰,融資難的挑戰、文化的挑戰等等,但從主流上看,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是一個好時機。
歐美國家現在主動招商引資,特別是美國。美國認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這種事情是不允許再發生的,又開始再工業化的過程。另外,歐洲的國家也積極地歡迎中國企業到他們那里投資,有一些國家給予減稅,甚至是免稅的優惠。但中國不光要看到歐美市場,還需要到新興市場去投資。
七是新興市場業態的機會
按照過去統計局的行業劃分已經遠遠不夠了,統計局的指標體系要發生變化。現在有很多新的業態涌現出來,完全是和過去不一樣的。這個背后就是互聯網信息化和大數據的推動,比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中介服務平臺。
還有基于產業鏈、工業鏈的延伸和細分的業態,包括服務外包、服務配套,配件研發,商貿、物流類的企業,也是很好的機遇。
基于社交網絡趨勢的,像博客、微博、微信、交友、婚戀,即時通信類的,像上哪吃飯、買什么東西,太多了。人們的生活完全在互聯網上進行,這些都是新的業態,都有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