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人 那狗—中國高校國際化的三個維度
5月4號那天,習近平依例去了趟北大。書記校長匯報時精確預言:2018年北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習總當場指示:不要辦成第二個哈佛或劍橋,而是要辦成第一個北大。
馬上就有北大教授葉朗深刻領會:如果辦成第二個哈佛或劍橋,一定不是好事,而是很危險的。聞者錯諤之際,葉教授繼續(xù)延展升華:哈佛是為美國人辦的,北大是為中國人辦的。
估計竺可楨、陳寅恪、梁思成、馬英九等畢業(yè)于哈佛的中國人不會同意葉朗,當下正如烈火烹油的大學教育國際化也會跟他形成激烈對撞。有論者認為,葉朗站在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上,顯然沒有吃透大國領袖習近平的深意:第一個北大在中國,,理應起到第一個哈佛在美國的作用,這才符合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單從國際生源比例上看,北大本身的國際化程度已經很高,目前在校的外國留學生達到三千人以上,雖然離歐美一流高校國際生15%~20%的比例還有差距,但在國內已經是喜馬拉雅,國內其他高校想要翻越,幾無可能。
四月底《留學》雜志與中國礦業(yè)大學國際學院聯(lián)辦了一場活動,書記院長對于本院、本校的國際化可謂殫精竭慮、夙夜在公:“學校一年拿出上千萬經費用于推動國際化辦學,相比較而言,‘走出去’容易,‘請進來’更難。目前已經有數百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校讀書(非洲留學生更喜歡采礦專業(yè))。另外還有數百名交換生就讀于國外院校。”
地處蘇北的中國礦大要用國際化消解發(fā)展中的地域限制,可謂用心良苦。與歐美名校多散布于鄉(xiāng)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一本名校多麇集于一線特大城市,行政色彩和市井氣息充溢期間,亦官亦學、學以官用。“國際化”之于廟堂之高的北大,是可資炫耀的資本;之于江湖之遠的礦大,則是必須兜住的底線。想在小地方辦出大學校,在中國大陸無異于逆水行舟。
甚至許多二本、三本和專科院校,都在想方設法提升本校的國際化。限于教育部嚴格的國際生收費標準,教育方面的國際貿易逆差持續(xù)多年沒有改變,相較于歐美名校一年2-4萬美元的國際生學費,中國一流高校的國際生收費不過是個零頭。許多學校打腫臉充胖子,倒貼錢也要弄一些國際臉來校園里閑逛。國際學生比例、特別是來華學生比例,正在成為各大高校比拼的一個顯性指標。這一指標是否科學,由誰制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種教育評比應否對此“亦有貢獻”……我準備指派記者深入采一采,下期《留學》將有所呈現,有心的讀者,敬請期待。
把洋學生請進來還容易搞定,只要錢多人傻就可以了;把洋教授請過來就比較難了。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全球各大高校排名,都把教師的國際化作為更加重要的參數納入校際之間的比對。香港高校的外籍教師比例普遍在40%以上,斯坦福大學的外籍教師比例更是高達65%。“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之前,先得把天下之名師納入彀中,否則就是誤人子弟,就是暴殄天物。這其實是一個盡人皆知的常識,“大學乃大師之謂也,非大樓之謂也”,雖然任何一位濫竽充數的校長都能張口就“之謂也”,但就是不見校園內林立的工地稍有延期。
如何引進國際名師,對于中國高校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若干年前楊振寧歸國,清華專門在校內造了一所別墅供養(yǎng)大師。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僅只為本校新晉諾獎得主提供一個免費車位的傳統(tǒng)相比,中國高校似乎更加求賢若渴,哪怕是退休之后垂垂老矣的國際賢人,也舍得造一美廬請其前來睡覺。
但是對于更加迫切的在職外籍教師引進,熱衷于國際化形象工程的高校們反倒不急不徐,一方面上面的條條框框限制太多,跨省人才引進尚且山重水復受困于戶籍學籍車子房子,跨國人才交流更是關隘重重多見洋教授走穴少見洋先生授業(yè);另一方面學校主政者對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總以為是個洋和尚就會念真經,隨便派出去都到了天竺國。
前年暑期我去美國參加書展,在舊金山的小旅館里偶遇幾個前來開會的中國年輕學者,相熟之后大家互相拆臺:你參加的那個國際學術會議,直接用中文演講得了。太多的暑期國際學術會議,成了專供大陸學者的北美十日游。
洋學生和洋先生之外,高校國際化的另一個考量維度是課程的國際化。國際化課程,打個比方,是引領中國高校在國際教育叢林中繞開陷阱、步入正道的導盲犬。國際化課程的比例,才真正體現出一間高校冰山之下的真實份量。“第一個哈佛”開設超過一萬種選修課,充分地開放,充分地競爭,所謂國際課程的開設標準,亦不過如此。像《圍城》里那位“老科學的家”校長,估計無法混跡于其間。學術無禁區(qū),科學無國界,偽科學、偽學術泛濫之處,必定有形形色色的禁區(qū)、紅線存在。
經濟全球化大勢之下,國際化課程還有助于覓得高薪工作。不久前在武漢大學旁聽了新東方前途出國副總裁俞仲秋的一場關于國際金融教育的演講,口若懸河的小俞老師面對臺下水蔥兒一樣的武大學子,一遍又一遍地強調出國學金融的極端重要性:“只要中國還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它的金融產業(yè)就一定要遵循普遍的發(fā)展規(guī)律。金融是利益的載體,利益是人性的外延,人性的弱點,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樣的呈現。最多不過五年,在美國大行其道大賺其錢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一定會在中國風生水起。”自稱曾在華爾街工作過幾年的小俞老師像個傳銷帝:“你想在五年后一畢業(yè)就起薪20萬美元嗎?抓緊學習金融國際課程吧,能出國的出國,不能出國的上網下載Moocs。邊上就有代辦出國手續(xù)的老師,他們周六日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