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綏
(作者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養老服務介于家庭事務和公共服務之間,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家庭、社會、政府的共同努力。
打造養老服務體系,要做到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供給和養老服務購買三個指標之間的平衡發展,實現有效需求。其中,老齡人口的購買力至關重要。
首先,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需求,包括養老服務的內容、數量和質量,由老齡人口數量、健康狀況和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決定。2013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億,2025年將突破3億,2040年將突破4億,屆時8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1個億,①老齡化將長期影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2010年,老年空巢家庭共有4013.5萬戶,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至少有62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2013年以后,中國社會對養老服務需求越來越重視,相關調查和統計工作逐漸深入,為國家發展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奠定了基礎。
其次,養老服務供給。養老服務供給包括養老服務規劃、設計、生產、送達等一系列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養老服務的供給主體包括家庭、社會組織、企業和政府。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都是以老齡人口為服務對象,提供他們需要的各種設施、物品、服務的社會活動,是構建養老服務體系的兩個互動環節。老齡事業是以政府為主導,堅持公益、準公益原則,動員全社會各類資源,打造養老服務體系的社會活動,包括制定發展規劃、開展相關研究、養老服務職業教育、法律服務平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的社會組織(養老服務園丁)和義工登記(時間銀行),向大多數中低收入老齡人口提供服務。老齡產業指經濟單位堅持微利綜合原則,生產老齡人口用品和提供服務的經濟活動,包括研發企業、養老機構、養老金融、老年用品生產企業等。集合養老資產管理和養老服務提供的集團企業,具有鎖定養老資產、機構理財、團購服務的龍頭效應,在價格、品質和送達等方面具有優勢,是帶動銀發經濟和老齡產業鏈健康發展的主流企業。
第三,養老服務購買。養老服務購買是指養老服務供給的支付內容、支付主體和支付方式。支付內容包括個人生活成本(生活費)、服務成本(服務費和管理費)、房產和設施(房租和雜費)、土地和環境(地租和建設費)四項內容。支付主體包括個人購買(含家庭購買、早期養老理財投資)、政府購買(撥付土地、減免稅收、撥付資金、購買服務、供養貧困老人等)、機構購買(養老保險、養老機構、老年護理保險等)、社會購買(捐贈基金等)。支付方式包括個人支付和團購支付,集合養老資產管理和服務提供的養老機構(如泰康養老社區)最具有購買力。
近年來,“全覆蓋、保基本”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迅速推進,約有30%老年人有養老金支付日常開支,仍有超過40%的老年人依賴家庭養老,約有20%老年人有勞動和經營收入,僅有0.4%的老人擁有財產性收入(未考慮土地承包權和房產等)。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消費嚴重不足。2013年開始,大量50歲女職工早退休,領取最低額的養老金。還有大量非正規用工,他們沒有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障權益記錄,這是政府的隱性負債。這些人群在進入高齡失能階段,很可能成為銀發貧困群體。在清華大學《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3版)》中,老齡社會與銀發經濟指數為0.526,養老金指數為0.573,醫療保障指數為0.627,養老服務指數(待),揭示了我國未備先老的現實,也為改變這種狀況指明了時間表和發展路徑。
根據清華大學《養老服務與老齡產業發展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課題組的初步測算,我國老齡人口購買力明顯不足。老齡社會伴隨經濟現代化而出現,屬于買方市場經濟。改善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以提高購買力,改善勞動人口的人力資本以提高生產力,是銀發經濟的發展戰略。
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影響勞動人口供養老齡人口的比例,即老年贍養比,是衡量老齡社會發展程度的核心指標。
在總和生育率達到1.8的條件下,老齡人口占7%時的老年贍養比約為10∶1,國家進入老齡社會。屆時應當靈活用工、規范勞動關系、提高領取養老金年齡到60歲以上,具有全覆蓋的養老金制度,并啟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包括養老服務和老年護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約在1950-1975年間進入老齡社會,他們紛紛關注老齡人口的收入和資產結構,為國家進入銀發經濟奠定基礎。
老齡人口占14%時的老年贍養比約為5∶1,國家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屆時應當提高領取養老金年齡到65歲以上,及時進行養老金結構調整(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儲蓄養老金),完善基本醫療保障(排除高消費)、居家和機構養老服務、老年護理保險和補貼等制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約在1976-2010年間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他們紛紛發動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歐盟國家建立了發展職業養老金的快車道,以改善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實施銀發經濟發展戰略。
老齡人口占21%時的老年贍養比約為2.5∶1,國家進入超級老齡社會。屆時必須創新養老保障管理服務模式,大力發展老年護理服務業,才能穩定銀發經濟發展,和諧代際關系。在OECD國家,85%決策者認為,財政預算能力最重要,67%決策者認為具有激勵性的政策和制定服務質量標準最重要,52%決策者認為要關注護理和健康的協調發展;其余還有,如何鼓勵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個人分擔成本等。以澳大利亞為例,老齡護理開支從60歲開始出現,到75-79歲迅速增長,于90-94歲達到頂峰,人均數額遠超過另外幾項開支。德國、日本等國家率先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但養老服務業發達,青年人愿意從事養老服務,失業率很低。即使如此,吸引他國勞動人口和家政服務人員還是被列為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戰略之一。
中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社會,大約在2025年進入深度老齡社會,2035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但是,由于失業、低收入和早退休等問題,再減去在校生,目前的實際老年贍養比不足5∶1,約在2007年即進入了深度老齡社會,出現了民工荒、家政工資上漲、養老難等問題。如果相關公共政策不及時改善,中國可能在2025年即提前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且未備先老。中國亟待按照老齡社會時間表,倒計時地制定銀發經濟發展戰略,并寫進“十三五”規劃,堅持人均GDP福利相關性原則,實現即老即富的發展路徑。
【注釋】
①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cn/c/2013-11-03/0700286057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