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學強
(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總醫院泌尿外科,河北 邯鄲 056200)
局限性腎癌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的應用效果觀察
和學強
(冀中能源峰峰集團總醫院泌尿外科,河北 邯鄲 056200)
目的 觀察局限性腎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方法選擇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87例局限性腎癌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采用后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的局限性腎癌患者45例作為觀察組,采用開放性腎癌根治術的4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隨訪3~36個月,對兩組患者的近、遠期療效進行評價。結果術后3 d,對照組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濃度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4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轉移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后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是一種安全、微創的手術方式,可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是早期局限性腎癌患者的首選。
局限性腎癌;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應用;觀察
近年來,國內各大醫院逐漸開展了后腹腔鏡技術,對傳統的腎癌開放性手術提出了挑戰。筆者對45例局限性腎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觀察其治療效果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87例局限性腎癌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45例采用后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觀察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34~64歲,平均(53.3±13.4)歲;42例采用開放性腎癌根治術(對照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33~63歲,平均(52.8±14.1)歲;患者腫瘤直徑為2.3~3.9 cm,平均(3.3±0.6)cm;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平均直徑、臨床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選患者均經CT、超聲等明確診斷為單發局限性腎腫瘤,對側腎功能良好,臨床分期為T1N0M0;同時排除有后腹腔感染史、手術史的患者及凝血功能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45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靜脈復合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健側臥位,墊高腰部。于腋后線與12肋下緣交界處做2 cm操作孔,鈍性推開腹膜置入自制擴張氣囊注入300~500 ml空氣建立人工后腹腔間隙,置入穿刺套管,并交叉縫合鎖窄切口,建立CO2氣腹,然后分別于第11肋緣交界處與腋前線下前方2 cm處、髂嵴與腋中線交界處上后方2 cm做另一操作孔與觀察孔,分別置入穿刺套管和10 mm金屬穿刺套管和30°觀察鏡。分別將超聲刀和操作鉗由第一、二操作孔放入。于Gerota's筋膜后層與腰大肌筋膜間隙向中線分離,再向內側游離。先找到解剖標志,24例病灶在左側的患者以輸尿管或生殖腺靜脈為解剖標志,21例病灶在右側的以腔靜脈為解剖標志,向止分離找到腎蒂,對其周圍血管鞘和結締組織進行分離,游離腎動脈2~3 cm后用暫不剪斷腎動脈,先用3枚Han-o-lok阻斷(近心端2個,遠心端1個),低位切斷輸尿管,對患側腎門淋巴結徹底清掃,Han-o-lok夾閉腎靜脈后結扎并離斷腎動脈和腎靜脈,游離腎臟前壁。超聲刀分離切割腎周筋膜,外側分離至髂血管水平,上極內側分離至腎蒂,雙重鈦夾處理后離斷。腎標本自第l操作孔取出。7例腎腫瘤位于腎上極的患者同時將腎上腺分離切除。而對照組42例患者采用傳統開放式腎癌根治術。
1.3 觀察指標 (1)近期效果:術前與術后3 d分別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CRP、IL-6進行檢測,觀察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同時記錄患者并發癥。(2)遠期療效:隨訪3~36個月,對患者生存及復發轉移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CRP、IL-6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對照組CRP、IL-6濃度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免疫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免疫功能比較(±s)
組別 例數45 42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IL-6(ng/L)術前1.71±0.42 1.67±0.39 0.236 0.908術后11.87±2.63 19.42±4.21 7.2419 0.0131 CRP(mg/L)術前2.48±0.77 2.52±0.83 0.249 0.895術后19.04±3.92 28.17±5.03 8.007 0.0114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創傷性胰腺炎,1例術后腹部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4.44%;對照組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麻木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782 9,P<0.05)。
2.3 遠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45例患者失訪2例,18個月后肺轉移2例,轉移復發率為4.44%;保守治療后目前1例病情穩定,死亡1例;對照組42例患者失訪2例,16、21個月后肺轉移2例,轉移復發率為4.76%;保守治療后目前1例處于進展期,1例穩定,兩組轉移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140 6,P>0.05)。
局限性腎癌是指腫瘤局限于Gerota's筋膜內[1],無淋巴結轉移及周圍組織侵潤和靜脈癌栓的患者。治療方法是實施腎癌根治術對患側腎、患側腎上腺、近段輸尿管及腎周脂肪組織進行完整切除,同時對患側腎門淋巴結徹底清掃。近年來,隨著腹腔鏡在臨床的應用,以其安全、微創、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的優點,在部分領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開放性手術,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Clayman等成功采用后腹腔鏡技術并用于根治性腎癌術中[2-3],為腹腔鏡在泌尿外科的應用打下了基礎。歐美等發達國家已開展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于腹腔鏡較之傳統開放性手術的眾多優勢,已成為發達國家的局限性腎癌患者的首選。
腹腔鏡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患者術后恢復快已被大量文獻證實[4],本文突出了術后對患者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眾所周知,外科術后機體會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包括代謝異常和免疫抑制,而患者的免疫功能將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由于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不經腹腔,因此不會對腹腔臟器造成損傷[5-6],因此患者可于術后早期進食,補充身體營養。本組患者遠期效果顯示,兩組轉移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近期效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術后3 d,對照組CRP、IL-6濃度明顯高于觀察組,提示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可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降低CRP、IL-6等炎性因子的釋放,從而促進了患者的康復。
總之,后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是一種安全、微創的手術方式,可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是早期局限性腎癌患者的首選。
[1]楊 軍,陳志朋,馬 強,等.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局限性腎癌的臨床療效[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2,37(2):183-186.
[2]Luo JH,Zhou FJ,Xie D,et al.Analysis of long-term survival in palients with locaoezed renal cell cercinoma: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radical nephrectomy[J].World J Urol,2010,28(3):289-293.
[3]Kwon SY,Junq JW,Kim BS,et al.Laparoscopic versus.open radical nephrectomy in T2 RCC is feasible and efficacious and that the long-term oncologic outcomes of LRN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ORN[J].Korean J Urol,2011,52(7):474-478.
[4]項明峰,劉 飛,趙為廣,等.后腹腔鏡下與開放性腎癌根治術治療局限性腎癌的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5):333-335.
[5]龔小新,姚啟盛,王曉康,等.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局限性腎癌[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1):56-58.
[6]Jeong W,Rha KH,Kim HH,et al.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open radical nephreetomy for pethologic stage TI and T2 renal cell carcinoma with clear cell histologic featores: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J].Urology,2011,77(4):819-824.
R737.11
B
1003—6350(2014)10—1502—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0.0578
2013-10-24)
和學強。E-mail:byzhans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