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西流
預售不應規避“后悔權”
文/張西流
“雙十一”預售瘋狂,問題也出現了——到底“雙十一”預售商品是否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購買這些商品是否就意味著被“套牢”?記者與一些賣家溝通后發現,賣家通常不會同意退貨,但部分賣家在換貨問題上尚有商量余地。對此,天貓回應稱,預售模式“以銷定產”,有別于傳統的庫存銷售模式。
11月11日,被電商們塑造成一個“網絡購物狂歡節”。有人曾戲言,在這個節日里,“光棍們忙著搶人,電商們忙著搶錢”。而“雙十一”預售,便是電商們推出的一個“搶錢”模式。然而,“搶錢”要取之有道,“雙十一”預售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就偏離了“正道”。殊不知,“雙十一”預售時間有限,消費者難免會失去理性,選錯商品。因此,“雙十一”預售更應尊重“后悔權”。
不可否認,自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以來,《消法》中新增的“網購7日內可無理由退貨”,即消費者網購“后悔權”,并沒有較好地得到落實。鑒于此,今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召集阿里巴巴等10家電商企業進行約談,約談的主要內容就是與參會電商“約法三章”,督促電商企業履行《消法》中的“無理由退貨”規定。然而,電商拿“雙十一”預售模式規避網購“后悔權”,表明監管打的“預防針”未能發揮作用。
電商以預售模式“以銷定產”,有別于傳統的庫存銷售模式為由,規避網購“后悔權”,顯然沒有道理,屬于霸王條款。預售商品屬于網絡購物范疇,并不因為支付手段的預付性質,就改變網絡購物的本質。再者,《消法》明確規定,只有不適宜二次銷售或性質不適合退貨的商品才不屬于無理由退貨范疇,預售商品從商品性質上來講也比較復雜,“一刀切”地不支持“后悔權”,違反了《消法》規定,應屬無效條款。
10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一個主要議題就是清除抑制消費的障礙,促進消費擴大升級。對于“雙十一”,李克強還特別強調要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消費熱點。
因此,電商應不負國家和人民的眾望,在發展網絡經濟的過程中,尊重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然而,落實“后悔權”,不能依賴于電商自律和監管約談。工商等部門應以培育“雙十一”消費時點為核心,進一步加大對網購平臺的監管力度,清除抑制消費的障礙,提升民眾的消費意愿。只有維護了消費者“后悔權”等權益,網絡經濟才能更加體現公平正義,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才能通過消費安全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