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107號文《關于加強影子銀行業務若干問題的通知》發布,引發市場的激烈討論。對于長久以來為金融界所詬病的“影子銀行”體系,開始正式進入監管體系的考慮。
對于影子銀行的界定,從字面意義上看,就是能夠發揮類似于銀行信貸融資功能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但此次,國務院辦公廳對影子銀行來了一輪大范圍的概念界定,可謂是無所不包。
107號文將我國影子銀行定義為三類: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新型網絡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結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三是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對于今年開始進入大眾和監管事業的互聯網金融,也理所應當被納入了國辦的新監管范圍。
對于互聯網金融,個人認為,在沒有進入正式的、穩定的發展渠道之前,就被冠之以影子銀行的監管策略,未必是一件好事。況且現在金融體系的總體情況是,除了銀行業這個絕對的大佬之外,信托、證券、融資租賃、保險等予行業都已基本自成體系,并且在很多的融資渠道上仍然需要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銀行的渠道來嫁接。所以,筆者認為,談到影子銀行的監管,不應該首當其沖地把互聯網金融作為標的,而是首先解決銀行非標理財、信托以及資產池等傳統金融外化的影子銀行渠道,才是正常的解決辦法。
傳統影子銀行體系概覽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8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3》(下稱《監管報告》)稱,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或達到20.5萬億元(基于市場數據)。即使采用最窄口徑(銀行理財與信托),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體系也規模巨大,達到14.6萬億元(基于官方數據),前者占GDP的29%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1%,后者占GDP的40%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6%。
國辦定義的“新”影子銀行概覽
對應107號文影子銀行的第一類“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新型網絡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目前比較流行的電商金融、P2P、眾籌以及比特幣等網絡貨幣都可以納入監管范圍。對于這部分基于互聯網體驗而產生的類金融操作,國辦的監管狀況定位是“無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
和傳統的影子銀行相比,這部分新成員在重量級上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小眾,不可同日而語。電商金融,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阿里小貸,到現在累計放貸規模也就千把個億,而作為在線理財的余額寶,目前規模近2000億,P2P全國穩健運行的并不多,行業規模在朝著千億邁進。總體來說,互聯網金融所產生的影子銀行規模效應影響力遠遠不如傳統金融體系。
況且,換一個角度說,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牌照,因此在產品端上并不具有優勢,或者說是不完全的金融運作,大多數是在渠道意義上革新了傳統金融的運作方式,并集合互聯網的用戶體驗和數據基礎,積小流以成江海。所以,對互聯網金融蓋上“影子銀行”的稱謂,一方面并不能符合當前國內的金融互聯網金融現狀;另一方面,從監管層的考慮,納入互聯網金融,更多的是一種全方位的考慮,而并非是要重點監管。
界定107號文:理財、信托為重點
2013年金融改革成為新任領導班子的重要課題,而對于金融改革,首先就要解決金融體系內部的流動性、風險性問題。對銀行體系這個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實體進行監管調整成為重中之重,從2000年資產規模10萬億擴張到如今的140萬億,在快速跑馬圈地的過程中,銀行體系的自有風險和關聯風險都在提高。
那么正常的監管邏輯應該是首先拿銀行開刀,包括銀行理財標的,銀信合作,委托貸款等,然后由銀行擴展到相關的信托融資以及資產池項目。這部分融資體系是脫離于現有監管體系的,并且占了絕大比重的影子銀行成分。從市場的流動性風險看,由于理財、信托擁有更高的投資收益,其風險與償付能力也擁有更大的風險。從穩定金融格局的角度,管理層不管堅持什么樣的考慮,首當其沖的應該是調整銀行理財、信托產品的發行規則,并出臺監管細則。
2013年銀監會下發的8號文: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而近日或將公布的9號文或將對銀行同業融資業務的品種、會計核算、金融資產類型、信息披露、統計、開展同業業務的體系建設等進行規范,標志著銀監會再次對銀行非標資產打出重拳。從監管層的思路看,也是首先從銀行業整頓入手,規范銀行理財市場,把影子銀行納入監管通道。此外,此次107號文是由國務院辦公室簽發的,在級別上高于銀監、證監、保監,在實施路勁上也進行了歸口管理的初步定義,把各個條線的影子銀行體系納入確定的管理糾責機制,便于各個監管部門后期細化監管細則。
厘清了監管層的重點和思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互聯網金融不論是重量級,還是當前的形勢重點,都還進入不了監管層的主要打壓對象。況且金改的重點除了對傳統金融體系進行風險改造和流程設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鼓勵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了金融創新的排頭兵。所以,對于互聯網金融,需要監管提供更多的空間支持,而不是在一開始就用“影子銀行”的不正之名來進行過度的監管。
互聯網金融:疏影闌珊
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目前還不能用完全意義上的影子銀行來概述,最多是稀疏的,斑駁的點影,況且短期內也形成不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成片、成批的影子銀行規模,在風險上也大多表現為局部的事件性,而非傳統金融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因此,在監管定調上,對于互聯網金融,不能急于用影子銀行來蓋棺定論,而是應該明確給出類似于負面清單的政策底線。對于新生事物,應該給予明確的鼓勵。
此外,互聯網金融在這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渠道性變革,不論是在線理財,P2P還是平臺搜索金融服務,最本質的特色在于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渠道來搭臺唱戲,而唱戲的主角很多還是傳統的金融產品,或者是從傳統金融轉移過來的享受不了服務的群體。如果一刀切,那么最后的結果就是,既讓傳統金融失去了良好的線上流量變現通道,也重新剝奪了二八定律中那弱勢的80%群體享受廉價金融服務的權利。
剖析影子銀行之來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金融抑制程度,或者用經濟學上的金融抑制理論來加以解釋。影子銀行之所以猖獗,就是因為之前中國傳統金融嚴重的金融抑制:正規的銀行體系的利率被壓制。盡管經歷了30年的金融市場改革,然而中國金融體系至今距自由市場機制還相差甚遠:大部分金融機構仍更像是政府機關,基準利率仍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政府仍然對資金分配施加影響。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仍然很不發達。
互聯網金融是目前有效的突破金融抑制的一種良好方式,特別是提供了普通投資者有效的高收益理財方式,間接提高了金融體系的資金成本,為利率市場化的推行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利率市場化一旦全面鋪開,資金將由市場定價,融資環境將大大改善,而久久游離于傳統金融環境之外的融資主體將獲得更多融資機會,這將從底部直接降低影子銀行的融資需求,把更多的資金與需求匹配起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互聯網金融雖然被國辦納入了影子銀行,但它不僅不會有太大的負麗影響,最多是“疏影闌珊”,反而更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