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 劉儻 沈奕 彭丹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長沙 410000
內固定及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對比
周政 劉儻 沈奕 彭丹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長沙 410000
目的 探討比較內固定術與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8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人工關節置換術組和內固定術組,每組44例,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結果 人工關節置換術組臨床治療為優的比率和優良率分別為61.36%和90.91%,均顯著高于內固定術組的45.45%和70.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內固定術組比較,人工關節置換術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人工關節置換術
目前,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長壽老人的數目也進一步增多,并與世界同步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的行列[1]。由于受到老年人自身體質較差等相關因素的影響,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率亦迅速攀升,并已成為老年人群中的常見損傷之一。本文探討和比較內固定術與人工關節置換術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8例,年齡68~85歲,平均(77.35±8.41)歲,所有入選患者均經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診斷標準明確診斷,并通過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而嚴格排除全身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患者。按照Evans分型:Ⅲ型64例,Ⅳ型24例。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人工關節置換術組和內固定術組,每組44例。人工關節置換術組男19例,女25例,平均年齡(76.85±8.24)歲,Evans分型Ⅲ型33例,Ⅳ型11例;內固定術組男21例,女23例,平均年齡(78.22±8.80)歲,Evans分型Ⅲ型31例,Ⅳ型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經系統檢查和明確診斷后,人工關節置換術組患者取側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作髖關節后外側切口,將老年患者關節囊仔細切開后,在小轉子上方斜行截骨,平穩取出近端的骨折塊,清除髓腔內容物,采用擴髓器由小至大依次擴髓,然后將殘留的股骨上端和股骨粗隆間的骨折塊進行及時復位,保證大粗隆頂端能夠與股骨頭中心處于同一水平位置,采用特制的骨水泥給予全面固定,同時將股骨近端的髓腔仔細處理完畢后及時為患者安放假體。內固定術組患者取側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肢持續牽引后,在C型臂X線機引導下進行閉合復位;取大腿外側切口,依次切開至暴露粗隆股骨干外側面為止,從大粗隆外側向股骨頭植入2枚克氏釘,并采用導向器將大粗隆下股骨干外側2~3 cm處前傾約15°,植入1枚定位針。調整組合鉆后,對于大粗隆骨折者,應先植入鋼板再植入動力髖螺釘,對于小粗隆骨折者,應經鋼板孔拉力螺釘進行固定;最后,低位負壓引流,對切口逐層進行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并嚴密監護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給予適宜的飲食調理,并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時進行功能康復訓練。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治療安全性進行比較和分析。
1.4 療效評定標準
①優:髓關節可正常活動且無疼痛感,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復;②良:髓關節活動能力恢復80%,伴輕微痛感,但不會對生活造成明顯困擾;③中:髓關節活動能力恢復≥50%,活動痛感相對明顯,部分生活能力受到影響;④差:髓關節活動能力恢復<50%,甚至喪失部分生活能力,較多時候痛感不耐受。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人工關節置換術組患者臨床治療為優的比率和優良率分別為61.36%和90.91%,均顯著高于內固定術組患者的45.45%和70.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2.2 兩組治療安全性的比較
與內固定術組患者比較,人工關節置換術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亦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安全性的比較
股骨粗隆間骨折作為老年患者臨床上最為常見和多發的骨折病癥之一,占整個髓部骨折的70%左右[2]。以往的非手術療法由于長期臥床或牽引等因素使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胃腸功能等受到顯著的影響,造成老年患者膝關節僵硬,導致其發生骨折易畸形愈合或患肢短縮,加之長期制動的重要原因,還有可能使廢用性骨質疏松的發病率進一步增加,最終導致壓瘡、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泌尿系統感染,嚴重者甚至發生死亡[3]。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水平的日益改善以及手術療法和內固定器材的不斷改進,內固定術被逐步應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4]。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往往自身伴有較為嚴重的骨質疏松癥,內固定術的應用會導致患肢短縮,髖內翻畸形,甚至造成內固定材料的切出和松動以及骨折不愈合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5]。隨著國內外醫學科研人員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關節置換技術療法的日趨成熟,人工關節置換術也被廣泛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治療[6],以期使患者能夠盡早下床活動,全面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7]。與內固定術治療相比,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能夠盡早進行負重行走訓練,大大地促進了功能的恢復;相反,若內固定術負重行走訓練較晚,患者的功能在較短時間內不能得到恢復,甚至會有所下降,進而提高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8]。對于預期壽命較長且活動量較大的老年患者,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仍存在發生遠期并發癥的問題[9]。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臨床治療為優的比率和優良率分別為61.36%和90.91%,均顯著高于內固定術患者的45.45%和70.45%;同時,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亦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人工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療效的改善以及安全性的提升均優于內固定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楊現偉.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32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3):626-627.
[2]郝耀,向川.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Meta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 (9):2406-2412.
[3]蔡小強,鄒天明,陳廣祥,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9(19):18-19.
[4]麻東風.動力髖螺釘、關節置換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5):1443-1444.
[5]平如濤.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10(15):122-123.
[6]王濤,王偉,王曉飛.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8):1808.
[7]呂濤,張金龍,滕宇飛.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50例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3):206.
[8]劉培倦,陳亞洲,李貴堅.DHS內固定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21):10-11.
[9]胡年宏,王斌,羅毅文,等.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8):50.
Comparion ofclinicalefficacy and safety ofinternalfixation and arthroplasty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elderly
ZHOU Zheng LIU Tang SHEN YiPENG Dan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arthroplasty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elderly.Methods88 cases of elder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nd were divided into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and arthroplast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excellent ratio and total excellent ratio of the patients in arthroplasty group was 61.36%and 90.91%,was much higher than 45.45%and 70.45%in internal fix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mpared with the patients in internal fixation group,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in arthroplasty group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and the ratio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rthroplasty for elder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s significant,and is suitable for activ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Elder;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Arthroplasty
R687.4
B
1674-4721(2014)04(a)-0193-03
2014-01-14本文編輯:郭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