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松
在湖南、廣東、四川發生接種乙肝疫苗4例死亡病例后,國家食藥監總局、國家衛計委下發通知,要求暫停使用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全部批次重組乙肝疫苗。這個決定無疑是正確的,是對生命負責任的表現。
公眾對該事件有一系列問題:這個通知是否為馬后炮,沒有多大意義;50%以上乙肝疫苗的市場缺口如何解決;非得坐等45天的鑒定結果嗎,有無直接檢查涉案生物制劑與嬰兒死亡之間關系的方法。等等。
一、主管部門叫停使用康泰公司各批次重組乙肝疫苗依然很有意義
可能有人說,全國這樣強勁的報道后,誰不知道,誰還敢用康泰公司的乙肝疫苗?通知還有什么意義?
非也!雖然沒有這一通知,凡是看過報道的嬰兒家人,也會主動要求醫院不為嬰兒接種該疫苗。但這一通知仍然很有意義。一是乙肝疫苗接種是國家買單的免費項目,往往嬰兒一生下來,醫院即為孩子進行了注射,根本不征求家長的意見,若沒有政府禁令,醫院會繼續注射使用;二是許多家長尤其是農村嬰兒的家長可能根本未看到報道,無從要求醫生不注射。
主管部門通知的意義在于,以強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下達到所有醫院,由醫院緊急停止,效率高,效果好。
二、50%以上乙肝疫苗的市場缺口如何解決
據報道,康泰公司生產的乙肝疫苗已占到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其停用后這么大的缺口如何處理?深圳主管部門表示只能通過進口解決了。使用進口的當然好,進口乙肝疫苗的負作用低、免疫時間要長二三倍(進口的能達15年,而國產的只能達到5年),重新注射率低。但是,國產與進口的價格差10來信,而且注射國產的免費(由政府買單),而進口的制劑便宜的也要上百元/支,貴的達三百多元/支(藥品應為政府指導價,但乙肝疫苗的價格,有的二三十元一支,有的幾百元一支,見圖,相關太離譜,物價部門應回應一下),而且前后要接種3針,這筆錢到底由誰買單?
我個人的意見是,乙肝疫苗生產廠家,完全是由政府主導的建造的,目前國內只有三四家,康泰公司是最大的一家,而且也是由政府采購使用,市場化的程度不高。仿佛產供銷都由政府包干供養一般。對于這次事件叫停使用康泰公司生產的乙肝疫苗,廣大消費者沒有一點責任,而使用者主要是新生兒和嬰幼兒,關系到祖國的下一代。因此,暫停使用期間,無論使用國產或進口的,都應由政府買單。
三、查清疫苗與嬰兒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是非得坐等45天后的鑒定結果
該事件發生后,人們焦急地等待查處結果,其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人命關天嘛。況且,康泰公司生產的乙肚疫苗在社會上的使用量實在太大,光湖南一省份即查封20多萬支,這涉及多少人的生命安全哪!
其實,查清涉案疫苗與嬰兒死亡之問有無因果關系,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對涉案疫苗進行異常毒性檢查,只要查明涉案疫苗確實存在致人死亡的異常毒性,即可下結論,即能分清責任;二是進行尸體檢驗和鑒定,查清關聯性。
據報道,深圳主管部門已經開始了涉案疫苗異常異常毒性的檢查。該檢查的關鍵在于其中立性、客觀性和科學性,若做不到這一點,人為的干擾因素太大,根本得不出結果。我認為,由深圳主管部門來做這項工作太扯蛋了,應由中央直接介入,并引進第三方監督機制。
說實在的,我倒希望是康泰公司方面對死亡嬰兒的解釋原因——偶合癥,即受種者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后巧合發病。若是這樣,當然與疫苗本身無關啦。這樣的結果震蕩最小。
若不是這樣,而是生物制劑本身有事,那就要查清是制造廠家的事,還是運輸環節的事,還是使用醫院的事。查清了原因,追究責任就水到渠成了。
四、順便提一下,醫院若不慎重對待嬰兒疫苗死亡事件,可能引發嚴重的醫患沖突
像深圳龍崗區南灣醫院出生的那名男嬰,出生后健康指數評為10分的滿分,可74分鐘后就死亡了。醫院不是積極向嬰兒家屬作安撫、解釋工作,聲明盡快查明原因,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而是只字不向家屬透露,嬰兒的父親居然是打的去殯儀館途中才從司機口中得知疫苗死人事件一回事;醫院不是積極同嬰兒家屬一起將涉嫌疫苗封存、進行證據保全,建議對死嬰進行尸檢,而是急著將嬰兒尸體送殯儀館火化,消滅證據,還不讓嬰兒父親拿一盒疫苗備查,這簡直就在制造醫患沖突。
目前,社會上的醫患關系非常緊張,原因多種多樣,但醫方對患方知情權的保障、對患者合法利益的尊重嚴重缺失,應是重要的原因。好在該嬰兒的父母是老實的農民工(嬰兒善良的父親,甚至還未敢將嬰兒死亡的事實告訴嬰兒的母親),換成性格剛烈一點的,后果簡直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