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代霜蛟
@腫瘤學博士藺宏偉最新發了一篇微博。他的觀點非常明確:牛奶對于補鈣是無效的。接著爭議風起云涌。但其實他的觀點并沒有什么爭論價值、因為明顯是錯誤的。初看時還很容易以為在開玩笑寫圣誕段子了。
然而正好乘這個時機值得一提的是、牛奶對于人體的健康價值究竟有沒有爭議?絕對有、而且規模還不小、還有醫學界大佬的參與。這方面最最顯著的案例之一是日本醫生新谷弘實。新谷弘實乃何方神圣?相當厲害:1935年生于日本福岡、是大腸內視鏡切除息肉手術技術的發明者。他曾在日美兩國行醫、在其職業生涯中曾經創下切除11萬例息肉而未發生一例并發癥的外科奇跡。他還從人數高達35萬名的患者胃腸檢查臨床資料中獲得了大量數據與經驗、著成名作《不會得病的生活》、在日本被一度賣瘋。此人甚至還曾經擔任美國總統的主治醫師、在他的領域應該說已經非常牛逼了。
然而他還寫了另外一本書、這本書一經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層浪、至今都引發著巨大爭論。但他本人對于外界的鮮花和雞蛋都毫不在意云淡風輕、對他的觀點和見解持有100%的自信、認為基干他本人漫長從醫生涯所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的這本書是可能會讓所有被某種食品健康價值的商業宣傳所洗腦和誤導著的普通大眾幡然醒悟的金玉良言。
這本書叫《為何牛奶有害健康——醫學界權威揭示的牛奶的害處》。
這本書寫得相當有分量、措辭毫不含糊斬釘截鐵、頗具這位醫學大腕向來的風采。而且從信息量的豐滿程度、引證舉例的周到性和圍繞主旨層層展開的邏輯周密性來看也絕非腫瘤學博士藺宏偉先生的這篇微博所能企及。但本書的核心觀點可以歸納為如下:
①牛奶含有豐富的鈣。但牛奶的鈣不適于人體吸收。牛奶本來就是供小牛出生后飲用的。小牛和人類的不同之處在于小牛出生后需要在極短的時期內極快速地成長、發育出強健的骨骼。但相形之下人類的身體與大腦的發育緩慢許多、牛奶因此并不適合人類飲用。
②牛奶是高能量飲料、喝牛奶反而容易引發骨質疏松。喝下牛奶之后、牛奶中含有的劣質鈣會將人體必需的良質鈣帶離人體、導致鈣流失。因此牛奶喝得越多人體越容易發生鈣缺乏、從而反而導致骨質疏松、骨折易發與蛀牙。
③牛奶引發腸內腐敗。東方人(如日本人等)乳糖不耐的比例很高、很容易引發消化不良與腹瀉等反應。
④牛奶會引發(包括過敏性皮炎)在內的過敏癥狀。牛奶的蛋白質分子較小、會被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從一定程度上說是對血液的污染。因此從嬰兒時期就被喂養以牛奶的孩子長大之后更容易具有過敏體質。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翻來覆去就是這樣一個根本觀點:牛奶不適合人的身體。結論是:少喝牛奶、牛奶無益且有害。不喝牛奶就可以大大減少過敏的發生、改善膚質、預防肥胖、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癥。
那么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呢?這不是一個醫學問題、而是一個邏輯問題、一個判斷事物的優先等級問題:當自己并非某個領域的權威但必須對某種信息的真偽進行判斷的時候、就不得不將判斷依據仰賴于第三方信息來源。此時優先等級最最高的永遠是世界權威機構的信息、因為從這里出來的信息是集合某領域最優秀頭腦、經過長期嚴謹的反復詢證與數據積累后得出的慎重結論、最為可靠也最不容易產生BIAS(偏見)。尤其當世界數個權威機構一致認同某種觀點時、那么其可信度無疑是最強的。權威機構以外才輪得到某個領域被公認的權威人物、而且是復數個權威人物的一致意見。優先等級就是這樣以此類推下去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信息的精準、謹慎與無偏差。否則、鮑林的故事可能在各個國家的各個時期都會上演。不知道為什么很多權威專家到了功成名就的中年之后就開始陷入一種莫名其妙地只令自己感動Cry的理論自信之中。這背后是否存在某些值得研究的科學機制呢?無論如何這種現象本身應該警惕和避免。
說到這里就很明確了:查一下全世界權威機構對于牛奶的價值是怎么評論的、自然就不會再去糾結。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查詢資料時誤入了百度那真的就Play(玩)Egg(蛋)了、因為百度搜索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BIAS、而且系統充滿了垃圾碎片與不確定性。眾里尋他千百度、傻逼蹲在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