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提升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有效性是高校黨員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基于復旦大學研工部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學員開展問卷調研的總體情況,建議對提前教育、培訓內容、培訓形式等工作予以加強,提升積極分子培訓有效性。
【關鍵詞】學生入黨積極分子 培訓 有效性
加強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有效性,建立完善積極分子發展和培訓的長效機制是高校黨員發展工作面臨的一項長期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提高發展黨員質量”的要求。為貫徹落實十八大報告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13年2月24日印發了《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103]4號),提出“把發展大學生黨員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上”。隨后,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13]22號)中也強調要“把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作為發展學生黨員工作的著力點”。這些重要精神強調了高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的重要性,也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勢下,高校更需準確把握學生的群體特點及需求,對入黨積極分子的發展和培訓予以全過程關心,才能提升積極分子培訓有效性。
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簡稱“學生黨校”)是高校黨組織對積極分子實施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培訓的主要陣地,是高校黨組織發展學生黨員的必經程序。為評估培訓班的實效和把握新時期青年的思想動態,進一步完善培訓方案、優化培訓體系,復旦大學堅持對培訓班學員開展問卷調研,設選擇題和開放式問題,以不記名形式對學員參加培訓班前的發展和教育情況、學員對培訓班的評價、學員的培訓收獲等方面進行考察。本文基于對復旦大學研工部承辦的2012年和2013年學生黨校的學員調研總體情況,分析有利于提升積極分子培訓有效性的經驗舉措。
一、復旦大學學生黨校調研情況概述
1.對發展流程的調研
“被確立為入黨積極分子時,輔導員或支部成員是否有交流”“被確立為入黨積極分子時是否參加過黨支部組織的答辯”“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后,黨支部是否向您明確過您的入黨聯系人”“遞交入黨申請書后,向黨支部匯報思想的情況”等考察積極分子發展培養階段的選題結果反映,仍有院系對培養對象的考察監督或發展流程疏于管理,不夠認真嚴格。
2.對提前教育的調研
參加培訓班前“是否學習過黨章”“是否參加過院系的黨的基本知識培訓”“通過什么形式參加院系培訓”等選題結果顯示,院系對積極分子的提前教育工作是有所作為的,但重視程度不足,培訓方式多以黨章學習或參加所在黨支部活動等傳統、單調的形式開展;入黨聯系人的提前教育作用基本沒有發揮。也有不少學員反饋院系并沒有對其進行過提前教育。
3.對培訓班輔導報告的調研
通過“印象最深刻的報告”和“思想上觸動最深的報告”兩個選題和開放式問題“簡要描述所有報告的特點和聽后的感受”的調查,發現學員們對于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生動、與實際結合緊密的學習輔導報告有高度的認同感,尤其對于“政治、經濟、社會、國際形勢報告”的呼聲最高。而報告人本身的素質、授課方式和語言魅力等也是影響學員評價的重要因素。
4.對培訓班課程及培訓效果的調研
對于培訓班設計的“紀錄片觀摩”“優秀黨員訪談”“入黨動機主題座談會”“讀書會”“黨課自修”“社會實踐”等培訓班課程,學員均給予了充分認同,表明參加培訓后在思想上“有很大收獲”,分別體現在“了解了入黨程序”“對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和黨員權利義務有了全面的認識”“對黨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入黨動機進一步端正”等方面。
調研證明,以黨課教育為主要形式,以黨的基本知識、黨性培養為主要內容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受到學員的普遍歡迎,達到了預期教育效果。
二、提升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有效性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調研的總體情況及問題,我們建議從如下方面予以加強和改進,提升積極分子培訓有效性:
1.加強提前教育,以制度保障培訓主體質優關
積極分子培訓班的實效能否真正實現,培訓主體質量是關鍵。積極分子參加培訓班前接受相關的教育,具備基本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短期集中培訓中從容應對各項要求,有效吸收培訓內容,為后續教育打下堅實思想基礎。總有部分學生抱有“從眾”和“功利”的心態,所以在參加黨校培訓時對待學習教育的不良狀態會對真正優秀的積極分子產生消極影響。因而,各院系應充分重視提前教育,做好對培訓主體的質量把控。院系可依托學生黨支部,制定完善的積極分子提前教育計劃,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培訓,通過支部答辯、聯系人輔導、組織“雙學”(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學黨章)、社會實踐、公益志愿等活動,將積極分子在院系提前教育中的成績作為推優參加學生黨校的主要指標。
要從根本上解決院系對積極分子發展培養工作制度不健全或制度執行不嚴等問題,高校組織部門需著力制定并推行包括:《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訓制度》《發展對象考察制度》《入黨聯系人和培養對象聯絡制度》《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管理制度》等在內的主要制度,督促院系嚴格執行落實,從源頭上對積極分子發展、院系提前教育、黨校學員推優等工作施以規范保障。
2.促進培訓內容多樣化,重在綜合素質培養
積極分子培訓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培訓使得學員系統了解黨的基本知識,提高理論修養和認識能力,提升黨性覺悟。所以培訓內容應確立為“知識教育”“黨性教育”“時政教育”“能力教育”等的“四位一體”。以復旦大學學生黨校課程設計為例,知識教育是基礎,體現在入學和結業考試、輔導報告、自學教育、知識競賽等環節;黨性教育是核心,融入在輔導報告、優秀黨員訪談、紀錄片觀摩、主題座談等課程中;時政教育是支撐,開展最新時政專題輔導報告、主題征文、座談會、讀書會等培訓活動,引導積極分子在培訓中接受富于現實性、充滿時代感的政治教育;能力教育是關鍵,除知識性的學習,還安排學員積極參與到調研、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去,培養學員的自學能力、理論思維能力、是非辨別能力、調查研究能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等。“知行合一”的培訓內容及形式增強了培訓的互動性及學員的參與性,有利于培訓內容的“入腦”“入心”。endprint
對學生黨校的課程設計,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為主線,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等關鍵詞,融科學性、思想性和現實性為“一爐”,使得學員的收獲層層遞進,滿足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需求,實現政治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統一。如在積極分子培訓班的“重頭戲”理論輔導報告環節,要邀請水平高、授課能力強的專家,聯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挖掘經典理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中所具有的新內涵和延伸意義。輔導報告要能適應新時期學生積極分子的心理需求,創新話語解讀形式解讀馬克思主義和黨的理論。同時加大培訓中黨史育人的作用,設計對馬恩原著、對“中共黨史”和“中國政黨制度”等的釋讀課程。
培訓內容及形式的多樣化,可以有效地提升積極分子培訓的生動性,有益于加深學員對于黨的優良作風的理解,鍛煉和培養學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人生觀,化學員印象中刻板的“課程式”黨校教育為寓教于樂的綜合素質塑造提升的過程。
3.強化小組培訓,增強院系的專業化、個性化指導力
對于“如何改進培訓班,進一步提高培訓效果”的調研問題,學員們也提出了許多啟發性建議,如:集中授課時間不要過于密集,避免學習疲勞感;為不同學科專業學員提供個性化課程;增設互動環節,加強學員和同學、老師之間的交流;增加小組學習活動頻次,分享學習成果;增加讀書會等研討型活動,開設網上學習平臺;提倡案例教學,印發自學材料等。這些建議均指向培訓的“小組化”“個性化”等特點。
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的特點是“短期”和“業余”,既無法包辦學員的學習,也非積極分子培訓一勞永逸的形式。強化小組培訓,引導學員注重自我教育才能保證培訓的長效性。小組培訓既便于積極分子開展互助互學,又能根據成員興趣開展個性化活動,培養學員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無論任何層面的積極分子教育都可立足小組自學培訓,重在主題設計并編印討論材料,為小組自學提供方向。
為增強小組培訓效果,復旦大學學生黨校安排各小組邀請所在院系黨政領導參與小組座談討論。調研顯示,黨政領導參與過活動小組的學員,學習信心和收獲反饋都明顯優于沒有院系黨政領導參與活動的小組學員,這充分表明院系對積極分子培訓提供專業指導的必要性。因此,院系應聘請專兼職政工干部或退休黨員教工擔任學習小組的指導教師,參與小組學習活動,引導學員共同探討問題,加強對小組培訓的專業化指導。調研同時發現,參加由院系主辦的二級黨校的學員對培訓的總體滿意度更高,體現出個性化培訓的優勢及學員心理需求。學校應加大對學科相近、有條件辦學的院系聯合舉辦二級黨校的鼓勵和支持,指導二級黨校設計更多貼合學科實際、與學員專業關聯度高的課程和活動,對積極分子開展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育。
綜上,只有學生黨校教育、院系教育、學員自我教育三者形成合力,不斷健全制度、深化內涵、創新經驗,才能令高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適應時代要求,“接地氣”、有實效,確保大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11-8.
[2]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4號,2013-2-24.
[3]中共中央組織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13]22號),2013-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