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蘭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孕育出了中華傳統美德,而今卻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如何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確實得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怎樣加強國學教育的滲透呢?利用教材,傳承經典;創設氛圍,經典伴隨;作文教學,經典引領,讓學生在國學經典的滋養中為習慣鋪路,為生命奠基。
【關鍵詞】國學教育 傳承經典 語文課堂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孕育出了中華傳統美德,而今卻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許多學生對西方文化了如指掌,卻對本土文化茫然無知;對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熱愛有加,對端午節等漠然處之。并且部分學生心靈脆弱、自私褊狹、不懂感恩……為了一句玩笑話就離家出走,稍有不如意就頂撞父母,更有甚者不惜殺害父母、老師,同學間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甚至置人非命……所有這些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震驚,更多的是反思和警醒。
如何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已是迫在眉睫。教材中不乏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文章,經典名著、人物故事、唐詩宋詞等都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加強國學教育的滲透呢?
一、利用教材,傳承經典
語文教材選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學性與思想性俱佳,每篇課文都可以成為國學教育滲透的素材。課文中充滿了情感,包含著對人民的愛、對祖國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對藝術的愛、對勞動的愛。然而,思想不是靠講解傳遞的,它是在感知中產生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情感,作為切入點,巧作引導,設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感世界中,讓他們在其中得到熏陶與感染,從而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如朱自清的敘事散文《背影》,它集中表現的就是父親送我上學時給我買橘子的背影,那個背影定格在我的記憶里,那個背影最能體現父愛的深沉與偉大,那個背影也是學生受到思想教育的載體。閱讀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洗禮,靈魂深處得到觸動,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們的學生很好地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又如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面》,這個在日韓廣為流傳的真實故事,感動了億萬人。一碗大年夜的清湯蕎面,支撐了一個三口之家14年艱辛努力,成為在逆境中奮起,決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象征。母子三人面對逆境的勇氣和努力,面館老板夫婦經商的人情之美,感動了無數讀者,給大家無盡的思考和啟迪。在它樸素的語言下,蘊藏著震動靈魂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輝,哺育了幾代人。
二、創設氛圍,經典伴隨
我在語文課前,會利用一分鐘讓學生背誦一段《弟子規》:“弟子規,圣人訓……”朗朗上口的文字,比一般的說教更易深入學生心靈。“父母呼,應勿緩……”這些經典的教誨,不也正是我們家長和教師需要教給孩子們的嗎?當然誦讀時可能在學生心里只是一個小小的觸動,但我相信,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在以后的生活實踐中慢慢凸現。
另外,以活動為載體,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接受經典詩文的熏陶:①日有所誦:每天20分鐘晨讀、每晚20分鐘品讀。并擇時開展個人或班級誦讀比賽。②課前三分鐘: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經典篇目利用課前三分鐘開展背古詩擂臺賽。③定期舉辦 “品味書香——經典誦讀” 讀書交流實踐活動。④定期舉辦 “讀國學,學做人”征文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耳濡目染,走進國學。
三、作文教學,經典引領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塊“硬骨頭”。學生通常對寫作文望而生畏,無話可說,抑亦或是作文平淡如水。如何讓學生的作文文情并茂,我在教學中嘗試將經典引入作文。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通過經典的誦讀和積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移花接木,巧妙運用,將經典中的詩文佳句靈活地運用到作文中去,使文章富有文采。
用經典詩詞作為文章的標題或題記,巧妙立意,導引全文。讓文章的標題或題記抓住讀者的心,激起我們對閱讀的欲望和憧憬。
用經典詩詞為正文開篇,畫龍點睛,先聲奪人。例如我們寫關于生命的話題作文,開篇可以這樣寫:“大江東去,浪淘盡”這是蘇軾生命的色彩,雄渾而又深遠。“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是李清照生命的色彩,灰暗而又沉悶。那我的生命又該呈現怎樣的色彩呢?
用經典詩詞寫景敘事,錦上添花,意境優美。如:“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唐人眼中的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這是宋人眼中的花;“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是我眼中的花。
用經典詩詞議論抒情,闡述觀點,豐富情感。例如寫關于幸福的話題作文,文中可以這樣寫: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更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再如寫關于四季的作文:我愛春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勃勃生機;我愛夏天“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濺風擺柄柄香”的無限樂趣;我愛秋天“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邁之情;我愛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蒼茫遼遠。
讓國學教育回歸語文課堂,讓經典文化滋潤孩子純潔善良的心靈,讓學生以圣賢為師,與經典為伴,填補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課,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更具魅力的教學。我堅信,國學經典的種子,植入孩子們的心靈,日后定會生根、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國學經典. 北京出版社出版.
[2]吳洋. 季羨林說國學.
[3]黃俊杰. 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