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菊輝
摘 要:本文簡單地從教師的素質、歷史教學的原則和歷史教學德育內容等幾個方面對歷史教學過程如何落實德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德育;教師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01-01
中國古代思想家司馬光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用“德”來統帥“才”,才能保證“才”的正當發揮;以“才”支撐“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德育”為首,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歷史教學中落實德育,這是一個難度高、涉及面廣的課題。本文只是簡單的從教師的素質、歷史教學的原則和歷史教學德育內容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落實德育的關鍵——歷史教師的素質
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的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原則
1、史實要真。歷史并非如胡適先生所言“歷史是一個任人隨意打扮的花姑娘”。歷史視塑造、想象為忌,必須說真話、講真史,做到字字有出處,事事有根據。如果是為了渲染課堂的氛圍和提高歷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對史實進行調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謊言更加容易拆穿。這樣不但沒有達到我們最初的教育目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的。
2、感情要真。歷史老師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容易使學生隨著歷史的評述,而與老師產生感情的共鳴。“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歷史教學以史實服人是必須的,同時,以情動人也是萬萬不可缺的。
3、求實忌空。也就是歷史教學要落到實處,要聯系實際。聯系學生中普遍存在和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也就是要全面地看問題,公正地評述歷史。拼棄“所謂壞,就是絕對壞;所謂好,就是絕對好”的片面觀點,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以時代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鴻章,他一面鎮壓太平天國,勾結洋人,喪權辱國,具有地主階級的殘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師夷長技,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辦洋務,是洋務派中辦洋務最多的人,是中國近代工業之父。全面、客觀地看問題不僅是德育的一種最佳途徑,同時也是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
1、要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著稱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萬世而鑄人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應有貢獻。
2、要進行鄉土歷史教學
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幾年來,我從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的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四、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誘導。教師應準確而鮮明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從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中悟出真諦。如針對學生中的高消費現象,可講述隋文帝提倡節儉、隋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
2、情感熏陶。“情貴于真”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材料或實物,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
3、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學生鑒別歷史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增加對民族英雄和對祖國的感情。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