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玉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它已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同時也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19-01
在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將媒介、感知與材料融于一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如何恰到好處地應用多媒體,真正達到開拓思路、引發(fā)想象,從根本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課前預習,網絡來開路
課前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但如何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發(fā)揮預習應有的作用呢?這就很有必要把信息技術轉變?yōu)閷W習工具,以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
1、利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習積極性
過去的語文教學,在陳舊的觀念影響下,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盡管教師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多么好,都較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網絡環(huán)境下構建自主研究性的課堂教學,則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如教學《一夜的工作》前,我布置學生上網了解人們對周總理生前的評價。有的學生在課上交流時就說了:我從網上知道周總理當了27年的總理,他去世時很多人悲痛欲絕,聯(lián)合國為他降半旗示哀。這樣,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大大地調動起來了: 周總理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為什么受到這么高級別的待遇?
2、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鋪路
教材中由于受篇幅所限,課本上的內容一般都比較簡略,尤其是對于中外名人、歷史事件等,這些與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學生知之甚少,教參上的補充資料也很有限。互聯(lián)網上有豐富的資料,可以幫助學生縮短與課文的距離,課前查閱資料能夠大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信息量,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胸有成竹。
二、課堂教學,媒體顯神通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僅僅依靠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覺抽象,理解掌握課文的效果不佳。課堂上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文中生活情境再展示,如圖畫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等,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1、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
多媒體計算機既可以提供各種資料,還可以創(chuàng)設模擬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氣氛,讓學生走進作品特定的氛圍中去,實現(xiàn) “披文以入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比如《草蟲的村落》一課,我讓學生隨著動畫短片美妙的樂曲來到野外,和作者一起來到草蟲的村落里,與勇敢的游俠左沖右突、與色彩斑斕的小圓蟲開音樂會……,夕陽染紅了天空,紅鳩鳥不斷叫著,一切那么美好……這種特殊情境叩擊了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了學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種種心理功能,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之情。
2、有效運用媒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對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我們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聲音、圖像等方面的高超能力,變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幫助學生解決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使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中,居里夫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持實驗的科學獻身精神,對于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當利用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之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
三、課終點綴,音像來升華
在評價一堂語文課時,我們往往更多地關注導入時的新穎與否,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緊湊與否,卻常常忽視了課堂收尾的藝術性。其實,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必定是扣人心弦的開頭,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緊銜接的過程,余味無窮的結尾三者完美結合的統(tǒng)一體。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課尾時創(chuàng)設一種“余音繚繞”的氣氛,讓學生帶著美感、帶著回味下課堂。
1、音像架橋,渲染延伸
從教學內涵來說,課堂教學的結尾并不意味課堂教學的中止和教學活動的終結,恰恰相反,它應是課堂教學的繼續(xù)和學習活動的延伸。因此,講述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情節(jié)的課文,當講述結束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圍繞課文內容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增強求知欲望,讓學生陶醉于“壓軸戲”的藝術氛圍之中。如教《地震中的父與子》,在讓學生理解了文中的這對父子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的了不起后,我播放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北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奧運會文化活動處處長王平久創(chuàng)作的、由著名影星成龍演唱的歌曲——《生死不離》,“愛是你的傳奇/彩虹在風雨后升起/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脈能創(chuàng)造奇跡……”伴隨著款款深情的音樂,配合上專門從網上搜索到的一些關于父子情深的感人畫面,學生的情緒完全沉醉其中。在這里,融入了音響、圖片的調動,化靜為動,挖掘內涵,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發(fā)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陶冶,學生心中潛伏的感情之火得到了燃燒,真正達到了課雖盡而意未盡的效果。
2、視聽撞擊,發(fā)散思維
教師可借助同課文內容緊密聯(lián)系的文藝作品等,在課堂原有氣氛的基礎上,巧妙引入,讓結尾再起波瀾,撥響聽者的情感之弦,使之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
把多媒體與網絡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直觀性強、信息量大,音形色有機結合,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體驗及其相互協(xié)調,整堂課顯得流光溢彩色,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信息技術的利用已經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青睞。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計算機只能是幫助我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個工具,具有雙面性,所以更關鍵的還要靠老師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來完成,既要精心設計,發(fā)揮好它的積極作用,又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以防過度依賴而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